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全球二氧化
碳排放迅速增長,與此同時,全球平均溫度也隨之快速提升,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2015 年《巴黎協定》簽署后,陸續有國家和地區提出了碳中和的長期目標,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采用納入法律、提交協定或政策宣言的方式提出了碳中和相關承諾。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已經作出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鄭重承諾。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分工和發展階段不同,二氧化碳排放存在非常顯著的空間異質性。
浙江、上海、
北京、福建等省區已經基本完成了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的脫鉤,即在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情況下,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并不隨經濟增長而增長,保持平穩甚至有所下降。究其原因,這類省區的能源效率很高,能源結構中
清潔能源占比較大,同時,這類省區的產業結構也是以低碳產業為主。
廣東、江蘇、山東等省區的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基本保持同步增長的態勢,即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也處于增長態勢。這類省區的能源效率、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雖然不及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區理想,但也都處于相對理想水平。
黑龍江、遼寧、湖北、湖南、山西等省區的經濟發展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但其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卻位列全國前列。這類省區能源效率低下、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比重過高,產業結構中能源密集型產業比重過大,是典型的粗放發展省區。
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古等省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類省區的能源效率很低、產業結構也不盡合理,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地區的能源結構相對合理,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較高,同時具有很大發展潛力。
針對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空間異質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充分考慮區域資源分布和產業分工的客觀現實,研究確定各地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雙碳’行動方案,不搞齊步走、‘一刀切’”。要避免“齊步走、一刀切”式的減排并實現分類施策、梯次有序推進實現碳中和目標,就需要制定差異化的符合中國區域實際的碳中和戰略。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