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應對氣候變化行動?3月27日下午,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在博鰲亞洲
論壇2024年年會分
論壇“加快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上分享其建議。劉振民認為,實現全球
碳中和,各國不應再猶豫,應從四方面著手。與此同時,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要充分考慮企業在國際市場的融資難題,重視幫助發展中國家的融資。
“自1990年人類認識到氣候變化以來,1992年制定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并于1994年生效。30多年來,人類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不斷提升認識和行動力度。”劉振民表示,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是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基于國家的承諾建立了全球性的氣候行動框架,旨在將全球溫度升幅控制在2℃以內,爭取控制在1.5℃,并努力在二十一世紀下半葉實現碳中和。
2021年在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進一步提出要加快行動,力爭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并將全球碳中和的時間提前到本世紀中葉。
“概括來說,從《巴黎協定》、格拉斯哥協議到2023年的阿聯酋共識,我們已經進入了全球所有國家都要實現碳中和能源轉型的時代,哪個國家都不應該猶豫了,每個人都要參與進來。”劉振民表示。
如何實現碳中和目標?劉振民表示要從四方面著手,分別是全球范圍內都要大規模增加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讓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占到主導地位;要認識到可再生能源不可能完全替代所有能源,可能還需要保持一部分化石能源,要努力實現保留下的化石能源的清潔利用;繼續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保護好森林、濕地、水庫、海洋等
碳匯資源;實現全球碳中和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企業和每個公民的義務,要把全社會每個公民都調動起來。
此外,實現碳中和,離不開資金、技術的支持。劉振民在分享中表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需要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融資。除了資金,還要加強技術創新,成熟的技術才能讓減碳成本降低。
與此同時,全球各國尤其是大國之間要通力合作,任何單邊限制措施都會導致
清潔能源生產成本的提升。“如果西方國家要對中國的
新能源產品進行脫鉤,就意味著全球的可再生能源成本增加20%,意味著6萬億美元。”劉振民表示。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