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pr3nx"></address><address id="pr3nx"></address>

    <noframes id="pr3nx">

      <address id="pr3nx"><address id="pr3nx"><listing id="pr3nx"></listing></address></address>

      <form id="pr3nx"><th id="pr3nx"><th id="pr3nx"></th></th></form>

      省級和計劃單列市碳達峰“施工圖”出齊,八大關鍵詞隱現掘金密鑰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碳交易網2023-10-09 16:04

      隨著深圳市碳達峰實施方案于10月7日正式公布,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不含港澳臺)和5個計劃單列市的碳達峰“施工圖”全部出齊。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36份實施方案(有些名為“工作方案”“行動方案”或“行動計劃”)各有側重,同時凸現八大重點,可概括為八個關鍵詞,即:非化石能源,工業減碳,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科技減碳,循環經濟,綠色金融,綠色價格。透過這八個關鍵詞,可以窺見未來綠色產業投資的一些可能方向。
      總體來看,各地的實施方案都是根據當地稟賦和產業特點等制定的,因此在具體目標的設定和實現路徑的選擇上,呈現出較大差異。這跟國家碳達峰行動方案所提要求是相符的。
      2021年出臺的國家《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各地要按照國家總體部署,結合本地區資源環境稟賦、產業布局、發展階段等,科學制定本地區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碳達峰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避免“一刀切”限電限產或運動式“減碳”。
      《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在這一總要求下,各地均將降低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降低單位GDP能耗水平,列為實施方案的首要目標。但在具體指標和替代能源的選擇上,各地分別提出了基于當地實際的方案。大致而言,經濟結構偏重、能源消耗強度較大、可再生能源資源相對不足的省市,提出的減碳幅度相對較低,反之則較高。
      比如,河北省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3%以上;到2030年,煤炭消費比重降至6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9%以上。山東省的目標是,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至13%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0%左右。
      而青海省提出,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52.2%;四川省希望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41.5%左右。
      工業行業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來源,在中國首推電力,其次是鋼鐵。河北的鋼鐵、山東的電力,恰是兩省的重頭產業,其減排壓力可想而知。而青海、四川的地貌多樣,分別在風電和水電方面資源豐富,自然容易開發替代化石能源的綠電。
      除了傳統可再生能源水電、風電,光伏發電成為多個省市的共同之選。比如湖南省計劃推進農光互補、光伏+設施農業等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模式,寧夏自治區準備建設各類“光伏+”綜合利用項目,遼寧省將全力推進光伏等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和高質量發展,探索在大連、撫順、阜新等地開展漁光互補、光伏+礦區廢棄地及采沉區治理、光伏治沙等“光伏+”產業發展。
      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突破5億千瓦,達到5.05億千瓦,同比增長44.4%。這在所有發電品類中同比增速最快,且維持了四成以上的同比增長。今年前八個月,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13億千瓦,同比增長約1.5倍,占全部電力新增裝機的約57%。這也是中國光伏年新增裝機首次超過1億千瓦。2022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達到8741萬千瓦,創歷史新高。今年前八個月的光伏新增裝機已較去年全年增加2500萬千瓦,漲幅近三成。
      高比例波動性電源的加入,將給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帶來巨大挑戰。為了適應能源結構的改變,智能電網建設勢必跟上。為此,多地在碳達峰方案中明確構建以智能電網為核心的新型電力系統。比如上海市提出,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適應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接入需要,建設結構堅強、智能互動、運行靈活的城市電網。廣東省提出,加強能源輸配網絡和儲調能力建設,構建適應新能源發展的新型電力系統,提升電網安全保障水平。
      事實上,近年來,國內智能電網市場規模持續在擴大。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計,2023年中國智能電網市場規模將達1077.2億元。
      交通工具也是碳排放和空氣污染的重要源頭,為此各地紛紛將新能源汽車列為推廣的重點。江西省方案提出,推動運輸工具裝備低碳轉型。擴大電力、氫能、天然氣、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等新能源、清潔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逐步降低傳統燃油車在新車產銷和汽車保有量中的比例;推廣電力、氫燃料為動力的重型貨運車輛;加快老舊船舶更新改造,發展電動、液化天然氣動力船舶,推進船舶靠港使用岸電,積極推進鄱陽湖氫能動力船舶應用。到2025年,公交車、出租汽車(含網約車)新能源汽車分別達到72%、35%。到2030年,營運車輛、船舶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分別下降10%、5%。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顯示,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持續爆發式增長,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另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預測,2023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850萬輛,新能源車滲透率有望達到36%。
      據住建部統計信息,中國建筑的能耗(包括建材生產、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調等)約占全社會總能耗 33.3%,而運營過程中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70%,建筑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國總體碳排放的43.7%。基于建筑節能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上的巨大潛力,多地在碳達峰實施方案中提出推進新建綠色建筑。比如四川省的實施方案提到,嚴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支持建材企業發展綠色低碳新業態、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和應用推廣,加強新型膠凝材料技術、低碳混凝土技術、吸碳技術研發,開發低碳水泥等低碳建材新產品。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國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經超過90%。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將全面建成綠色建筑。國家《“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3.5億平方米以上,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億平方米以上,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建筑能耗中電力消費比例超過55%。
      各省市都對“科技減碳”重視有加,紛紛表示要大力開展前沿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發揮科技創新對碳達峰的支撐作用。比如北京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強化低碳技術創新,圍繞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技術需求,推進能源領域國家實驗室建設,謀劃布局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和科研平臺;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行動,打造能源技術迭代驗證平臺;充分發揮“三城一區”主平臺作用,加速碳達峰、碳中和科技成果轉化,將北京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區域輻射力的綠色技術創新中心。
      能耗大戶工業部門的降耗減碳,一方面靠科技進步,另一方面靠提升資源節約循環利用水平。循環經濟大省江蘇在這方面提出,推進資源全面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建設一批綠色循環發展示范區,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全面提升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
      推進碳達峰離不開金融服務,各地方案對此均有著墨。像重慶市就提出,以創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為抓手,積極構建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適應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加大對綠色低碳項目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項目的支持力度;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力度,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綠色建筑性能保險等保險產品創新;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企業上市,推動發行綠色債券;建立綠色金融激勵和評價制度,推動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納入投融資評價體系。
      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末,重慶市綠色貸款余額超5900億元,同比增長約34%,較全市各項貸款增速高出約26個百分點。根據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綠色金融研究報告(2022)》,截至2021年,中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5.9萬億元,同比增長33.1%,存量規模居全球第一位;綠色債券和綠色股票也取得諸多突破性成果。綠色金融已逐漸形成體系,市場步入不斷壯大與完善的進程。
      在推動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過程中,各地均注重發揮價格機制的促進作用。比如深圳市提出,完善綠色價格機制。完善污水處理收費政策,建立健全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完善居民用水、用電、用氣階梯價格制度,對認定的高耗能企業實行差別化電價。探索實施綠色電價、峰谷電價、氣電聯動價格等導向型政策,充分發揮能源市場價格杠桿調節作用。對新能源車、傳統燃油車實行差異化停車收費價格機制。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凇?/span>【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7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