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資產價值尚未顯現,企業動力主要來自供應鏈倒逼
吳: 我們剛剛聊了不少碳關稅的問題,雙碳概念下另一類是內循環的碳交易價值,國內現在也已經有了碳交易市場;從您的觀點看,跟目前國內的企業動力主要來自哪一種?
周:肯定是歐美供應鏈倒逼企業推進碳量化工作更有動力。對于你說的有碳資產需求的這些企業,一個問題就在于,當下時點來看,這些碳資產真的有價值嗎?
首先,目前階段企業
碳配額是國家免費給的,這些資產得來的過程就相對容易。如果這些碳資產的價值足夠大的話,大家一定會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但是我們的交易市場環境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所以當下,中國的
碳市場價值和碳資產價值還未能得到很好的體現。相應的,控排主體企業也就缺乏去把碳資產變成真正有價值資產的動力。
第二個,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的最大的上限的補充是可以彌補碳配額的5%,那就現在中國整個碳市場40億噸來說,CCER上限就是兩億噸。考慮到還有森林碳匯等其它形式的碳資產需要消納,我們每年新開發的一億千瓦以上的新能源裝機,能貢獻超過1.1億噸的CCER。相當于中國現在如果CCER一旦重新啟動的話,只算這幾年存量的新能源CCER,就足夠接下來幾年的時間消納,很可能面臨供過于求的情況。
吳:您覺得有沒可能碳到了某個價格之后,會激發碳交易需求的涌現呢?
周:我們可以把
碳價去做一個對比?,F在歐盟的最高
碳價突破了100歐元/噸,折合人民幣的話可能超過700元/噸,而中國現在的全國碳市場碳價則是50多元/噸,差不多十幾倍的差距。為什么現在歐盟要對中國以及其他國家開始征收這個碳邊境稅,原因就在于他們認為歐盟企業承擔的碳排放成本,跟中國企業承擔的成本嚴重不匹配。
那么中國的碳價到什么地步,才能激發中國企業的動力?其實我覺得這個命題要一分為二看。一方面,如果碳確實是一個有價值的資產的話,那肯定很多人會認為它越高越好,價格高了之后大家才會有動力;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中國現在很多實體經濟的利潤空間是撐不起這么高的碳價的,很有可能碳價一味的上行對于很多企業來說會是滅頂之災,對于本身實體經濟的生態發展反而是一種壓力。
所以說我們認為真正的良性驅動的話,可能需要建立起碳價的雙軌制,一段時間內,我們不用去管國外或者歐洲是什么樣的趨勢,自有一套稅收的規則去調整和調節。但對于中國來說,長期健康的碳價一定是一個符合中國發展階段的緩慢上升的狀態,而并非急劇的調整與對齊。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