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科技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簡稱《方案》)。2023年3月1日,科技部在北京組織召開國家碳中和科技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科技部張雨東副部長主持會議并講話,國家碳中和科技專家委員會成員,科技部相關司局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有關負責同志等60余人參加會議。專家委員會評估《方案》的實施進展,圍繞雙碳科技創新發展路徑等重大關鍵問題提出建議。技術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的作用得到進一步重視。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涉及價值觀念、產業結構、能源體系、消費模式等諸多層面的復雜系統工程,核心是減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據丁仲禮院士估算,目前全球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約是400億噸,其中14%來自土地利用、86%來自化石燃料利用;而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大約46%留在大氣,54%被海洋和陸地碳匯資源吸收。同時,據IEA發布的《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14.8億噸,其中發電端占比約47%,工業過程、居民生活等消費端合計占了53%,其中工業過程又占消費端碳排放量的絕大部分。因此,推動發電端化石燃料清潔低碳化利用、提高非碳能源開發使用,促進能源消費端低碳化零碳化發展,與此同時提高人為固碳能力就成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要發力方向,而以上三個方向均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支撐,“技術為王”也將在此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