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pr3nx"></address><address id="pr3nx"></address>

    <noframes id="pr3nx">

      <address id="pr3nx"><address id="pr3nx"><listing id="pr3nx"></listing></address></address>

      <form id="pr3nx"><th id="pr3nx"><th id="pr3nx"></th></th></form>

      潘家華:中國要實現碳中和,需步步為營,絕不是要一步到位

      文章來源:網易財經智庫碳交易網2022-09-27 14:54

      潘家華(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60s要點速讀:
       
      1、中國要實現碳中和,需要步步為營,絕不是要一步到位。能夠實現零碳的,就去零碳;難以實現零碳的,可以減緩;不能實現零碳的,就加大研發力度。
       
      2、中國的零碳產業,產能巨大,競爭力極強。但是,我們現在是大而不強、受制于人,市場被封鎖,話語不在我,困境重重。我們現在缺的是什么?缺的是原創能力、核心技術。沒有原創能力、沒有核心技術,就不可能規則世界。
       
      3、中國計劃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對此目標無需過度焦慮。中國擁有主動權,具有后發優勢。相對發達國家來講,中國有10到15年的時間差,沒有任何必要擔心中國實現不了碳中和,因為中國有學習、復制、放大、規?;哪芰Α?/div>
       
      正文: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零碳指向,贏得未來》。碳中和總是讓人感覺又是減排又是零碳,還有碳匯碳捕集利用,暈暈乎乎,云山霧罩。其實,沒有那么復雜:凄然認定選擇碳中和,就別管那么多,只能也必須零碳指向。我們先明確幾個概念,零碳是指所有與碳無關的能源生產和終端消費,主要是關注能源相關的,尤其是化石能源,高碳化石能源相關的,這才是零碳。低碳是從宏觀意義上講的,是指國民經濟地區行業部門總體上減少了碳排放,通過能效提高,包括每個人少開一次車或怎樣。
       
      我們要知道,通過能效提升的低碳是永遠不可能走向零碳的,而且低碳也可以包括零碳?,F在說低碳是提高能效,這是有必要的,但零碳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我現在在討論交流中很少用碳達峰這么一個概念,因為它是階段性、過渡性、波動性的,在《巴黎協定》的剛性目標中并不是必要的。像英國1971年就已經達到碳達峰了,問題在于它有一個高位平臺期,是一個波動性地下降,一旦強調這么一個碳達峰、要一刀切的話,到2030年或2029年,就不準再有任何的增加,這是一種機械的理解。
       
      我們氣候條件是變化的,有干旱之年、高溫之年,也有寒冷之年,不是扁平的。經濟也是波動的,不是完全扁平化的,也正是因為這樣,經濟發展也是波動性的。碳達峰如果是單一一個峰的話,搞一刀切可能對我們經濟、社會影響非常大。應該說碳達峰是一個過程,具有波動性,不應該說達峰以后就不可以再增加了,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所以我們認識碳達峰,一定要以零碳目標進程來看。
       
      我們現在所說的碳中和,重點是人為的排放,現在主要是以化石能源為主體,而碳移除,主要有兩種,包括碳的捕集利用與埋存和碳匯。相對于人為排放數量來講,人為移除的量并不是特別多。從1997那年開始參與國際減緩氣候變化的研究和評估,算是比較早也比較歷史的了解情況的,現在有25年了。
       
      在2000年以前,我們提的都是碳公平,你發達國家排了那么多碳,我也必須要排那么多碳,為什么你們可以排,我們不可以排呢?在2005年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要的并不是碳,碳可能跟發展沒有關系,我們要的是發展,所以我們提的口號是“公平獲取可持續發展”,只要有發展,碳多和少都不沒有關系,我們的認知也經歷了這么一個過程。
       
      我們需要的是發展,并不需要碳,需要能源服務,跟碳可以沒有任何關系,如果能夠有能源服務,沒有碳,我們好像沒有任何影響。像我們現在用的電,我們能夠區別出來它是煤發的電,還是太陽光伏或水發的電,電是物理學和經濟學意義上的同質產品。一旦我們現在使用這樣零碳的能源,就直接地是零碳了。再者,改進性的技術可以通過提升效率,不斷降低排放;但通過提升效率,我們永遠不可能零碳。
       
      例如度電煤電耗,以前是亞臨界技術,每度電排450克煤,現在超超臨界技術,每度電煤耗270克,現在甚至可以降低到260克。度電二氧化碳排放從1.6公斤下降到1.0公斤。但是不論如何下降,沒有煤,我們能夠發電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光伏發電,風電生命周期當前并不是零碳的,確實是這樣。但如果我們光伏發的電用來制造光伏組件的話,就可以是零碳的,我們風力發的電用來制造裝備設備的話,也可以是零碳的。所以,在零碳,確實是有一個過程,沒有必要糾結。為什么以前沒有人敢提碳中和,直到2015年才敢提排放呢?就在于我們零碳能源競爭力得到了飛速提升。
       
      在過去10年里,光伏發電成本降低了90%,供應鏈降低了2/3,包括太陽光的發電,煤電的發電成本還是在上升的,而煤電成本上升只是因為脫硫脫硝,尚不包括我們所說的CCS(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從這個意義上講,顛覆性技術的創新、突破和發展使得零碳成為了可能。
       
      我們為什么說CCS和碳匯非常有必要,但空間非常有限呢?我總結了一些,包括:規模小,只有10萬噸級,環節多成本高,零捕集效用,低效率,逸出風險高。我這就不一一跟大家詳細地討論,不說它的成本、不說它的其他的一些難的問題,我們只說一條,中國現在化石能源每年排放是超過100億噸。我們的地球是一個實心的,地球哪有這么多空間,每年可以讓我們往里邊注入100億噸二氧化碳?中國現在石油產量每年也只有2億噸。如果封存到石油采后的地質空間,也就區區數億噸,而且,也難以持續到2050年啊,地質可存儲就沒有這么大的空間。對捕集的碳加以利用,應用是可以的,但是問題在于我們即使不講成本,空間有多大呢?中國每年生產的糧食是6.5億噸,是碳水化合物。相對于一年100億噸的二氧化碳,大家想想有這么大的空間利用所捕集的二氧化碳嗎?沒有這么大的空間。但是這個非常必要,必要在哪里呢?我們有一些不可或缺的應急的排放,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我們需要進行這樣即使是有限的捕集埋存和利用空間。
       
      那么,碳匯空間有多大呢?根據國家林草局的評估,我們全國森林植被總生物量才190億噸碳,就是我們所有的森林生物量加在一起才190億噸,森林炭庫的存量也就是大概700億噸二氧化碳。我們現在每年排多少?超過100億噸。森林碳能吸收多少?在多年毀林以后植樹造林,每年增量吸收10億噸,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是可以的,但是也不可能無限的、永遠的,也不可能再有很大的增量空間。所以,有限空間的碳匯,需要針對的中和對象是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還有很多氮氧化合物,也包括不可或缺的應急或備用的石能源燃燒排放的排放。
       
      我們現在講零碳,現在大家感覺到無從下手,實際上這個零碳也真的很簡單,就是要步步為營,并不是要一步到位。
       
      中國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講的是2060年前,并不是2022年,不是2025年,也不是2030年。所以正是因為這樣,我們不能急,不用急,能夠零碳就零碳。零碳比較困難,咱們就慢慢地減緩。
       
      我們現在發電,主體還是煤電,當前還需要,不能一下子全部退出。怎么辦?我們就讓它提升效能,發同樣的電,少排放一點,就是所謂的低碳。燃油汽車也是這樣:提升效能,現在不能全部一步到位。那么不能夠零碳的怎么辦?例如京都議定書規定的四種含氟氣體,還有這些氮氧化合物,以及我們現在有些長流程煉鋼廠必需焦炭作為還原劑,怎么辦?既然我們現在不能替代,就先讓它去,能夠替代咱們就替代。
       
      我們現在為什么這么糾結呢?比如說我們現在的純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大家現在很多人強調所謂的生命周期,質疑:汽車部件的生產、鋼鐵都是屬于無碳的嗎?這個沒有問題。問題在哪里呢?現在如果說我們能夠把汽車的運行變為零碳,純電動,因為這個電我們是可以儲存的,有風、有光,我們就把它放在電池里邊,那就并不一定要用煤電。
       
      如果這樣,我們只是把應用環節讓它全部零碳,然后其他的你管那么多呢?它們能夠零碳就零碳。比如說中央電視臺曾經報道,廣東有一家汽車制造廠,投資4500億,每年發電700萬度電。這個廠房用起來,自己這部分電,每年700萬度電,那不就是零碳的電力嗎?能夠做多少就做多少,沒有必要糾結要一步到位。
       
      我們現在北方的供熱,都是要集中供熱,余熱供電、熱電聯供,似乎很節能。殊不知,余熱、熱電,燒的是煤炭天然氣,必然高碳。而且,在碳中和目標下,將來沒有熱電怎么辦?我們還怎么聯供?所以我們現在如果說用零碳電力,用這個氣源熱泵、地源熱泵,還有我們的電暖器,能夠滿足我們供暖的話,我們要這樣一個所謂的熱電聯供干什么呢?
       
      我們現在看交通,高鐵是電,可以零碳電力。航空航海,可以替代,但目前經濟性和規模都不可以。那我們就先不管他。實際上,石油的3/4消耗在路面交通。如果純電動汽車,這些燃油不就全被清零了嗎?我們的汽車全部轉換成為零碳電力,路面交通不就零碳了嗎?所以我們真的沒必要糾結,我們一定要考慮全生命周期,但是,首先或最重要的是:各自自掃門前雪,把各自能夠做到零碳的就做到零碳,做不到的有什么辦法呢?實際上,企業和居民電力用戶,我們能改變電網的電嗎?改變不了他人,就從自己入手,能夠做什么,就先做到。
       
      有些是不能夠零碳的,像化工原料這些我們就慢慢來。又如水泥,必須要有生產過程的排放,那就排放嘛。沒有必要好像感覺到這樣偷偷摸摸,感覺到這樣很難受,沒有這個必要。這個必須要排放的盡管排放,能歸零的就簡簡單單地歸零。
       
      對于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我們現在暫時管不了,咱們就別管那么多,我們管得著的就夠了。我們管得著的基本上就是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這基本上就可以解決90%以上的溫室氣體的排放。
       
      我們國家碳達峰時間短,比發達國家難,這個是事實。但是我跟大家特別強調,我們沒有必要焦慮。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是在2060年前碳中和,發達國家是在2050年。那么有些發達國家,比如說德國、丹麥,他們是在2045年碳中和。相對他們來講,我們有10到15年的時間差,我們沒有任何必要擔心我們碳中和不了。這個沒有必要那么糾結,沒有必要那么擔心,為什么呢?
       
      未來無非就是三種可能:第一種,發達國家在2050年如期碳中和,我們中國滯后10年,我們中國人最大的優勢在哪里?就目前來看,我們原創的能力歷史上較弱,現在也不強,但是我們學習能力超級強,我們對西方技術的放大、復制、規?;@個能力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有中國強?我們滯后10年時間,我們能夠不會碳中和嗎?如果他們如期實現,我們之后10年必然沒有任何疑問的,原因就是咱們中國這樣一種學習、復制、放大、規模化的能力。
       
      第二種,發達國家現在大家講俄烏沖突,發達國家能源危機不干了,他們實現不了碳中和。那我們有困難我們怕什么呢?他們都實現不了,我們有必要焦慮嗎?我們沒有必要焦慮。
       
      第三種,發達國家實現不了碳中和,而中國不僅是能夠如期實現,而且還提前碳中和。
       
      大家今天看,我們現在是世界上是零碳能源生產和消費領域里邊的絕對的巨無霸,我們現在光伏組件生產、動力電池的生產,純電動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生產,都是在全球的2/3以上。美國、歐盟他們現在自己生產的光伏組件,絕對是滿足不了自己的需要,他們都還可以夸夸其談碳中和,你說我們急什么?沒有必要焦慮。
       
      為什么要贏向未來、可以贏得未來呢?就在于我們中國地大物博的無限風光。我們原來說西北戈壁荒漠是屬于無人區,是不毛之地。但是不毛之地的太陽輻射可是比我們這些森林植被農林區更好、更強,這些我們是不是可以利用?我們說東南沿海地區是能源負荷中心,我們沒有這樣光伏發展的條件,但是我們東南沿海海洋風電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況?根據國際風能協會的統計,2021年中國海洋風電新增裝機占了全球的80%,由此可見中國學習速度快、發展績效好、競爭能力強。反觀20年前,2000年的時候我們海上風電裝機是零,我們沒有。這就是我們學習、復制、放大的能力。
       
      風力發電機的全球排前十名的企業中國就占了六家。風電、光伏,不僅是零碳,而更重要的還有就業、增長。新增的就業崗位,源自于零碳的電力,因為其原材料、裝備制造、研發、運輸、安裝、維護運行,有很長的產業鏈。從市場競爭力看,2022年4月,上海金山28萬千瓦的海上風電裝機,三峽電力等參與競價的公司報價3毛錢1度電,比標桿定價煤電4毛1要便宜1/3。6月在福建百萬千瓦級別的,甚至是可以做到2毛錢。
       
      可見,零碳電力的競爭力越來越強。我們缺少石油,從國際市場買了油錢得給人家,一燒就沒了。而我們現在風電、光伏、生物質電力、水電、儲能、電動汽車,是投資、是就業、是增長,這個可不是我們把錢送給別人了。
       
      我們說零碳贏得未來的,零碳所帶來的轉型發展,多重紅利。我們看為什么可以贏得未來?億純電動汽車的消費為例,來看多重紅利的釋放:能源安全、拉動了就業,提升了福祉,增長的源泉,發展的動能和污染的消退。
       
      過去5年,我們每年大約要花2萬億人民幣買石油,這2萬億都給誰了?都給了別人,中東、俄羅斯,沒有就業。這2萬億是多少?是我國2%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沒有就業,增加污染。再看石油安全問題。為什么這是石油安全問題呢?美國人每千人有800輛車,而歐洲、日本是每千人550輛車,我們現在每千人才200輛車。我們現在的石油安全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了75%,如果說我們有著美好生活的需要,每千人500輛車,再增加1.5倍、2倍,我們石油有安全保障嗎?顯然是沒有的。但是我們如果純電動汽車,我們只是換了一個賽道。就業不會少,市場更大。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拿市場環技術,我們是把中國的汽車市場讓給了歐洲、讓給了美國、讓給了日本,現在中國的燃油汽車市場,有咱們自己的品牌嗎?市場沒有換到技術。但是我們現在這個純電動汽車我們換另外一個賽道,我們看,中國是不是有了自己的品牌?我們是不是有我們自己的東西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積極的看,向前看。
       
      當前我們社會乃至于決策層,很糾結,甚至認為化石能源是壓倉石,不可或缺。認為現代煤化工是煤炭清潔利用。在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上,原則上是沒有什么“清潔”可言的。清潔,主要是常規污染物,脫硫脫硝清除PM2.5,超低排放。只要有燃燒,就必然有二氧化碳排放。且不說碳中和的問題,我們現代煤化工煤制油煤制氣,燃油汽車退出市場,汽油都賣不出去了。很多國家說2030年禁止燃油汽車上市,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21-2035》明確指出,在2035年,新能源汽車成為銷售市場的主力。何謂主力?至少應該是2/3吧。2035年前后,石油都沒有市場了,煤變成油賣給誰?煤變成氣賣給誰?對市場的貢獻有多大?所以我們一定要從長看?,F在該怎么辦怎么辦,但是10年以后、20年以后、30年以后我們怎么辦?
       
      中國的零碳產業,產能巨大,競爭力極強。但是,我們現在是大而不強、受制于人,市場被封鎖,話語不在我,困境重重。如何辦?首先要參與,參與才能有貢獻的機會。我們貢獻有限,怎么去引領呢?我們現在缺的是什么?缺的是原創能力、核心技術。沒有原創能力、沒有核心技術,就不可能規則世界。
       
      我們現在的新能源汽車我們占世界的比例是多少?占了50%以上。但是我們看在美國市場上有一輛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嗎?一輛都沒有,為什么?我們再看美國它的太陽能光伏組件產能,只能滿足5%,基本上都是進口。但是我們看在2015年以后,基本上從中國是零進口。
       
      不僅是這樣,美國還通過所謂的《新疆法案》禁止從中國進口。我們光伏組件硅的生產,新疆占了60%。零碳裝備的晶硅產業多集中在新疆、青海、內蒙,為西部大開發提供了動能。我們缺的東西美國不賣給我們,美國缺的東西不僅不買我們的,還折騰我們,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我們缺核心技術。我們只是去拿來加以復制、加以放大,這是我們的短板所在,我們沒有定價權。
       
      在國際社會事務中間我們有什么樣的話語?剛剛出版的《全球可再生能源狀態報告》,我看了一下這一堆各種參與機構,學界、業界、政府、非政府機構,只有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一家。報告的編撰團隊,中國參與極為有限,不參與其中,怎么會有貢獻呢?
       
      《全球可再生能源狀態報告2022》,沒有歪曲事實,關于可再生能源生產的全球排名,大家可以看看,我們都是第一,光伏、風電、電池、汽車,絕對世界第一。但是我們貢獻這么大,就沒有人參與,顯然沒有話語權。我們將人與自然和諧、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文明,許多先進的理念,報告中沒有任何涉及。我們一定要參與,不參與怎么能夠了解規則,怎么能夠熟悉話語,怎么能夠有所貢獻,沒有貢獻,引領什么,別人為什么接受你的引領,跟著你走。
       
      我們今天發布的這個榜單非常好,未來不光是要有中國的榜單,還要有全球的榜單,要不然咱們怎么引領?我們現在動不動就講引領,引領必須要有話語權,要別人聽得懂,要有自己的干貨,這個非常重要。
       
      所以我是感覺到我們現在說要贏向未來,這是時間問題,我們一定要道義站位、國際站位、發展站位。但是,由于化石能源地位重要,因而話語地位重,影響力大,動不動就是壓倉石的思維定式。如果堅守這樣一種思維,忽略或放棄中國的零碳產業在世界上的巨無霸地位,我們不可能贏得未來。
       
      我這兒舉一個例子。澳大利亞的南澳州,有絕對的煤炭天然氣主導,只是經過了15年時間,2021年,電力消費中,風光電力占比高達60%。一年已經有一般的時間,100%零碳電力。要知道,他們沒有中國可以靈活使用的水電調節。南澳州規劃,2030年實現100%的可再生能電力,生產180萬噸綠氫;2050年具有自身需求總量的500%的能源生產能力,自己消費100%,另外400%是向外輸出的。所以我們必須著眼于換賽道。我們沒有原創技術,可以跑得快,但是跑得遠還是要原創。所以不光要有硬的實力,還必須要有軟實力的匹配。
       
      我就分享這些,講的不對的請大家批評指正,我是一個樂天派、樂觀派,感覺中國絕對會領先于世界提前碳中和。
       
      (整理自潘家華于9月22日在第二屆“碳中和高峰論壇”上的講話,已經本人審定。)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凇?/span>【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7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