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時代,全球經濟發展模式走向能源技術依賴型
賀克斌在演講中提到,碳中和問題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截至去年年底,已有130多個國家、116個地區、234個城市以及683家企業提出碳中和目標。根據統計,全球88%的排放、90%的GDP(PPP)以及85%的人口被凈零排放目標所覆蓋。
賀克斌表示,碳中和問題之所以引起全球范圍內廣泛關注,主要因為氣候變化已對全球各個居住地區造成影響,伴隨著一系列天氣、氣候的極端變化,并對經濟發展造成沖擊。據我國應急管理部統計,頻發極端天氣造成的經濟損失居我國自然災害之首。此外,高氣候風險對世界食品供應的影響也極為巨大,涉及水稻、小麥、大豆、大麥等糧食作物以及可可、咖啡等經濟作物。
“雙碳目標的提出具有多層面戰略意義,切入點是氣候
履約。”賀克斌提到,我國是氣候公約、巴黎協定等協議的簽約國,但提出雙碳目標更為核心的原因在于新一輪產業競爭。
“所謂產業競爭,是指世界進入‘雙碳’時代,從能源資源的角度看,全球經濟發展模式正在從資源依賴型走向技術依賴型。”賀克斌表示,首先,根據國際能源署分析,未來實現全球“雙碳”目標,從化石能源轉向風光等為主體的能源結構時,全球可提供的風光能源資源總量是足夠的。人們過去經常講到的挑戰,化石能源不充足的資源約束將逐漸解除,足夠支撐實現雙碳目標。
其次,目前全球經濟高度依賴的化石能源地域分布極不均勻,煤炭、石油、天然氣三種能源,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儲藏量都集中在位居前五位的儲藏國。與化石資源相比,風光資源在全球分布相對更均勻,未來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比例逐漸上升過程中,誰的新能源技術領先,誰就搶得發展的先機,即經濟發展走向技術依賴型。可以看到,歐洲、美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都在布局從資源依賴型走向技術依賴型的新一輪產業競爭。
賀克斌提出,“雙碳行動”不僅促進產業競爭,還將推動根本性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目標實現有非常強的帶動作用。同時,這對于全球尚未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發展中國家來講,具有共性意義。
提高環境質量的根本目的是健康。賀克斌以PM2.5治理為例,在2020年,全國330多個城市PM2.5年均濃度平均在33微克/立方米,如果沒有“雙碳行動”,按照“老”的治污政策路徑,到2060年,PM2.5年均濃度最多只會降到25微克/立方米。而2030年實現碳達峰的話,到2060年,PM2.5年均濃度就會降到20微克/立方米。假設提前兩年在2028年實現碳達峰,到2060年,PM2.5年均濃度就會降到18微克/立方米。2060年如期實現碳中和,彼時全國PM2.5年均濃度會降到8 微克/立方米左右,將為生態環境與百姓健康帶來巨大福祉,美麗中國與健康中國密切關聯。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