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丁輝看來,氣候投融資和責任投資,特別是責任投資,國內外不同機構對其邊界和外延的界定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丁輝認為,如果不是從事投融資相關的工作,也可以簡單地把氣候投融資、責任投資看作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投資理念。
丁輝借用西漢劉向《說苑》中的一段話“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貴之;仁之所在,天下愛之;義之所在,天下畏之。”,來比喻投資——世間萬物如果它能保住其根本,它便夠茁壯生長;而一切事情,只要它能符合道義,就一定能夠獲得成功。
“我們經常說,某某人投資有道,過去所謂的道指的是掌握資本市場的規律而取得很好的經濟收益,也有一些
專家把投資中的道又細分為大道和小道,比方說認為題材投機和基本面投資是小道,而價值投資是大道。”丁輝說。
丁輝表示,目前的全球化進程中,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區分投資的“大道”和“小道”,也可以看它是否只關注于經濟收益,還是在關注經濟收益的同時去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比方說,因為強調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而產生的責任投資;以及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為目標導向,強調
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氣候投融資,這些都是區別于傳統投資的新領域和新賽道。
丁輝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開始積極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像ESG、責任投資這些過去只有國際機構和跨國企業才會經常提起的概念,如今已經越來越多地受到國內企業、投資者和普通公眾的關注。
“特別是兩年前,我國‘雙碳’目標的正式提出,為氣候投融資、責任投資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可以說‘雙碳’概念是目前創投圈最熱門的概念,而
碳中和也是目前最火爆的募資方向之一。”丁輝說。
丁輝表示,從政府的角度來看,“雙碳”目標是我國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實現這一目標是一場硬仗,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有許多,可以說涉及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比如,要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整個工業體系的低碳化改造,搶占低碳產業、低碳制造的制高點;還要進一步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
清潔能源,不斷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推動低碳技術的革新,爭取在一些負碳技術領域有所突破;進一步加大“雙碳”人才的培養力度,開展“雙碳”相關的學科教育,打造與“雙碳”目標相適應的干部人才隊伍。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