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由技術進步和創新推動
縱觀世界歷史,每次能源革命都是由技術革命引發的。如蒸汽機的出現引發了以煤炭大規模開發為特征的第一次能源革命;內燃機的誕生促發了以石油開發利用為代表的第二次能源革命。
而今,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將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動力,其不僅要替代煤炭、油氣等化石能源,而且電、氫及其載體(如氨)更可能成為新的能源組成,構成全新的能源體系。在我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活動中,化石能源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現階段,我國用得最多的能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氣、可再生能源與核能等化石能源。2020年,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煤炭消費占56.8%,排放的碳占比達80%。無論是能源生產端的低碳化,還是能源消費端的提效,都離不開技術進步以及創新的支撐。
多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實現了“并跑”和“領跑”并舉。為實現“雙碳”目標,我國在能源科技創新方面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為了減少化石能源碳排放,科技部依托重點研究計劃,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節能減排技術、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術、儲能與智能電網技術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研究,并在化石能源中碳基分子轉變為化學品和新材料方面進行科技研發和攻關,啟動了“變革性潔凈能源關鍵技術與示范”先導專項,以推進多能融合關鍵技術示范與應用。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中科院完成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低階煤清潔高效梯級利用關鍵技術與示范”等項目,啟動“變革性潔凈能源關鍵技術與示范”戰略性科技專項。2020年10月,李燦院士的千噸級“液態陽光”(“液體陽光”) 示范項目成功運行。該項目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電解水生產“綠氫”,將二氧化碳加氫轉化為“綠色”甲醇等液體燃料;或通過太陽能、電廠 余熱及其二氧化碳的直接利用生產油氣(等離激元技術已在七臺河電廠中試成功);等等。
工業領域要發展原料、燃料替代和工藝革新技術。鋼鐵、水泥、化工等作為高能耗高排放大戶,其產業的碳排放量與生產技術工藝相關,實現工藝流程低碳再造是碳減排關鍵和核心。交通領域要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技術,形成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
建筑領域,要推進建筑—光伏一體化進程,采用分布式蓄電方式實現充電樁與新能源汽車智能連接;進行直流配電,并實現建筑柔性用電,發展形成“光儲直柔”智能系統,形成新產業、新交通、新建筑、新能源乃至新的發展方式和消費模式。當然,何種技術路線會成為未來的“主角”,經濟性和規?;顷P鍵,因而要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能源和電力低碳化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既要從可再生能源、核能、資源循環利用、智能交通、
綠色建筑等方面提前做好技術儲備,也要從政策機制上給予保障,要利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宣傳等手段,為“雙碳”目標 的實現營造良好環境,依靠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途徑,推進全球氣候治理邁上新臺階。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