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碳達峰
碳中和聯合行動方案》指出,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推動成渝地區形成“統籌共建、協同聯動”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的工作格局,促進區域經濟社會
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新時代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協同推進成渝地區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在理論和實踐雙重層面,回答好
綠色低碳發展的時代之問。
提高創新驅動,高質量開展“雙碳”工作。創新是引領雙城經濟圈“雙碳”工作的動力。一要完善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采用“揭榜掛帥”機制,開展低碳零碳負碳和儲能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攻關。將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納入高校、科研機構、國企的相關績效考核中,支持企業承擔綠色低碳攻關項目,鼓勵設施、數據等資源開放共享,共同建立“雙碳”高端人才引進機制。二要建設綠色低碳科技創新
平臺,積極創建萬達開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長江上游生態安全技術創新中心。依托西部科學城、高校、科研機構重點布局三峽生態環境、
碳捕集與利用等技術創新中心和創新
平臺,建設天府永興實驗室、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打造重慶高新區低碳科技產業園、廣陽灣綠色低碳科創中心和成都碳中和產業生態圈。三要加快綠色低碳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集中力量在成渝地區加強綠色能源、工業節能降碳、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低碳建筑、綠色智慧交通、廢棄物綜合利用、生態
碳匯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協作,聯合打造雙碳典型應用場景,大力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成渝地區開展延展性研究和產業化應用。
促進統籌協調,高規格布局“雙碳”工作。協調是推動雙城經濟圈“雙碳”工作的抓手。一要協同推進成渝地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共同開發油氣資源,加快川渝電網一體化建設,加強煤氣油儲備能力建設,推動能源消費綠色低碳轉型。二要協同推進成渝地區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推動鄉村綠色低碳產業協同發展,打造綠色低碳制造業集群。以成都—內江—重慶發展軸為重點,共同打造“成渝氫走廊”,加速聯合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三要協同推進成渝地區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提升交通運輸組織效率,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水平,推動交通運輸工具綠色低碳轉型。四要協同推進成渝地區綠色低碳行動的空間布局,推動城鄉集約化融合發展,打造城鄉綠色生態空間,鞏固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協同開展森林、濕地等碳匯本底調查和碳儲量評估,建立跨流域、跨區域橫向生態協同保護和補償機制。
加強開放合作,高水平推動“雙碳”工作。開放是助力雙城經濟圈“雙碳”工作的支撐。一要推動綠色低碳“一帶一路”建設,利用國內外資源,統籌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
碳排放權等環境權益類市場,成渝共建西部環境資源交易中心,推動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建設全國性天然氣中心市場,建立區域林草碳匯市場交易體系,讓綠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二是加快建立綠色貿易體系,持續優化貿易結構,大力發展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產品貿易,健全綠色低碳權益交易機制,建立健全成渝地區統一的環境權益定價標準,建立共建共享的環境權益交易合作新模式、互聯互通新機制,探索建立跨區域用電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機制。三是加強綠色低碳國際交流與合作,建立中新國際數據通道共建共享共用合作機制,在成渝地區積極建設國際數據中心和國際數據門戶,共同打造成渝地區大數據產業基地,為制造業綠色低碳高質量轉型升級賦能。
完善制度保障,高效率推進“雙碳”工作。制度是推進雙城經濟圈“雙碳”工作的保障。一是完善綠色低碳投資法律法規,發揮政府投資引導為主、社會資本參與為輔的投資政策作用,激發市場主體綠色低碳投資活力。支持重慶兩江新區、四川天府新區氣候投融資
試點工作,爭取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加大對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投資力度。二是強化跨區域綠色低碳財稅政策協同,推動跨行政區財政協同投入,加大區域綠色低碳發展財政投入。建立跨區域合作項目地方留存部分財稅利益分享機制,推進稅收征管一體化。三是加強綠色低
碳金融政策支持,推動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探索碳中和金融產品,大力發展
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金融工具,探索建立統一的綠色項目(企業)認定標準。四是推進綠色低碳標準體系保障行動,完善成渝地區“雙碳”標準,健全綠色生產消費標準體系,鼓勵倡導綠色
低碳生活行動,開展綠色發展試驗示范及推進綠色低碳創建。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法學院)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