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行業占溫室氣體排放的四分之三,能源低碳發展是支撐雙碳目標實現的關鍵。當前雙碳目標與能源發展相關研究成為熱點問題,國際研究機構、知名
專家學者紛紛發表相關成果觀點,本文采用能源院
專家推薦方式,在選取了16篇文獻的基礎上對這些觀點進行梳理并結合能源院研究成果提出了相關意見建議,既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有獨立思考,思想開拓。雖然有文獻數量的局限,但仍有助于我們在能源電力深刻變革的時期“擦亮眼睛”,并尋找助推“雙碳”目標實現的能源轉型科學發展的“真”路徑。
一、雙碳目標與能源發展相關研究綜述
從全球來看,
碳中和下能源發展將呈現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主導、電力消費主導的趨勢,同時,能源安全新問題需要關注。一是能效大幅提升。為實現
碳中和目標,2050年需要以目前約9成的能源消費支撐2倍的經濟規模。二是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供應結構。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供應總量需超過2/3,化石能源占比由目前的4/5降低到1/5。三是以電力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電力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50%,發電量達到目前的2.5倍以上,90%來自可再生能源。新的能源安全問題。稀土等關鍵礦物重要性凸顯,電力安全成為保障能源安全的核心。
從我國來看,服務保障“雙碳”目標如期實現,要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了綱領性指導。嚴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煤炭減量步伐,“十四五”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十五五”時期逐步減少,統籌煤電發展和保供調峰;石油消費“十五五”時期進入峰值
平臺期。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
新能源開發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行業專家學者也積極研究探索能源變革路徑。提出構建智慧能源體系,推動“五個化”發展(能源供給側實現電力零碳化、燃料零碳化,能源需求側實現高效化、電氣化、智慧化),由煤基型向綠基型轉型(產業結構輕型化,一次能源供應煤炭減量化,電力供應可再生能源化,能源供/用高效化、清潔化、低碳化)等轉型路徑。
從電力行業看,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提高電網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和調控能力。內涵定義。新型電力系統是以新能源為供給主體,以堅強智能電網為樞紐平臺,以源網荷儲互動和多能互補為支撐,具有清潔低碳、安全可控、靈活高效、智能友好、開放互動基本特征的電力系統。功能特征。需要破解新能源發電大規模并網和消納難題;需要實現新型用電設施靈活接入、即插即用;需要支撐源網荷儲各環節高效協調互動;需要促進電力與其他能源系統的互補互濟。
二、我們的意見與建議
當前“雙碳”目標實現路徑、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已經成了熱點問題,但智庫反而需要更多“冷思考”,特別是近期全球能源短缺、缺電限電事件頻發,不冷靜也不行。
實事求是將重回思想討論的主場,需要業界立足國情實際,統籌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處理好減污減碳和能源安全的關系,注意
綠色低碳轉型可能伴隨的風險,確保安全降碳下的能源安全、能源安全下的安全降碳。
一是需要遵循能源電力電網的客觀規律,統籌低碳發展與能源供應安全,尋求能源供應的系統成本總體最優。建議:一是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的同時,要統籌好常規能源發展,從我國資源稟賦實際出發,重視清潔煤電的兜底保障和靈活調節作用,充分發揮各類電源功能價值,避免“運動式”減碳。二是新能源發電量占比快速提高,為更高比例消納新能源付出的系統邊際成本將明顯上升,需要從系統最優視角確定合理利用率,避免“昂貴式”減碳。
二是需要建立電力安全保障責任共擔機制,做到風險不躲、壓力不退,發揮多方多主體作用。建議:一是推動形成政府、電網企業、發電企業、售電企業、電力用戶等全行業主體參與的共建共保的電力供應保障體系;二是形成分級分區電網運行安全共保機制,發揮局部配電網、微電網自平衡能力,以自下而上的分層分區網格化平衡方式強化系統平衡保障,形成大電網與微電網、局部電網的分區共保模式。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