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30·60”雙碳目標,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能源結構、技術路徑、生產和消費方式乃至居民的生活方式都將發生深刻的變化。
雖然轉型進程中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機遇,但對諸多企業和金融機構來說,也會帶來沖擊和挑戰。一些權威的國際組織〔如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和央行及監管機構綠金網絡(NGFS)等國際組織〕將此類向
低碳經濟轉型進程中引發的風險界定為氣候相關的轉型風險(transition risks),主要體現在政策、技術、市場等幾個方面。
就政策風險來說,為實現減碳目標,各國政府及相關監管機構都會出臺政策措施,推動各行各業進行
綠色低碳轉型。這將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尤其是給高排放、高能耗企業帶來巨大壓力。例如,
碳排放配額制度的實行及
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建立將增加這類企業的排放成本,導致其利潤下降,甚至出現虧損,引發財務風險。今年7月,中國正式啟動了全國統一
碳市場,第一批納入交易的是2000多家電力企業,建材、鋼鐵、化工、航空等行業也有望陸續納入交易范圍。
碳交易范圍的擴大和標準趨嚴,有可能大幅推高碳排放權的
價格,令控排企業面臨更大的財務壓力,迫使它們加速轉向
綠色低碳發展。目前,我國尚處在減碳的初期探索階段,后續隨著分地域、分行業政策措施的出臺,政策要求將不斷加碼,企業將面臨更嚴峻的氣候相關政策風險。
就技術風險來說,在低碳轉型的過程中,企業還面臨著技術變革帶來的不確定性。以交通運輸業為例,發展
新能源汽車、實現電氣化、使用綠色電力是陸上交通業減排的主要路徑。這一進程受到
清潔能源、電池、儲能、智能駕駛等諸多新技術的影響,但未來的技術路徑卻存在高度不確定性。汽車生產商一旦掌握某些關鍵核心技術,就能大幅度增強其競爭優勢和行業領先地位,反之則可能被淘汰,或面臨投資新技術失敗等難以預期的財務損失。中國光伏產業在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數次行業洗牌,其中有一批企業正是因為光伏技術的更新迭代和自身技術落伍而破產倒閉,退出了歷史舞臺。
就市場風險來說,低碳轉型有可能導致市場偏好轉向,推動資金流入適應氣候變化的領域,流出高排放領域。投資者會對綠色、低碳的資產更為青睞,同時拋售化石能源等碳密集型資產,導致相關行業及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資產價格波動,甚至形成“擱淺資產”(stranded assets)。在消費端,鑒于年輕一代對氣候變化議題更為重視,以后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愿意支持氣候友好的可持續品牌。若標明產品
碳足跡的“
碳標簽”得以大范圍推廣,低碳消費品可能會擠壓傳統消費品的市場份額。例如,植物肉和植物奶有可能會替代相當一部分傳統肉制品和乳制品,給后者的生產商造成財務壓力。
上述氣候風險對實體企業的影響,也會傳導給與它們有資金往來的金融機構,演變為金融體系的風險。目前,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高度重視氣候相關的金融風險。為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英國、新西蘭、新加坡等國已宣布將對相關企業實施強制性的氣候信息披露制度,倒逼企業和金融機構識別、管理、緩釋相關風險。中國央行行長易綱今年6月也表示,計劃引入氣候相關信息強制披露制度。鑒于氣候風險的巨大威脅和監管趨勢,企業和金融機構對于相關的轉型風險應盡早關注、識別和防范。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