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大領域北京明確“十四五”治污路線圖
新一輪北京市PM2.5來源解析結果為下一階段治理大氣污染提供了科學支撐。
研究表明,現階段區域傳輸與本地排放“四六開”。其中,區域傳輸影響較2017年上升約一成。特別是重污染日,區域傳輸分擔率達到64%±8%,是全年平均傳輸水平的1.5倍,表明區域協同減排是下一階段空氣改善的關鍵。本地排放方面,應繼續強化對本地排放中移動源(特別是柴油車)、生活源、揚塵源和工業源的精細化管理。
9月6日的論壇上,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處長李翔詳細介紹了北京“十四五”時期大氣污染的治理思路和重點方向。“十四五”期間,針對當前大氣污染的突出問題及污染來源,加強本地和區域協同共治、加強多項污染物協同治理,強化工程減排與管理減排并重,聚焦三大領域開展治理。
在能源領域,控制思路為“轉低碳,增電力”。按照“終端電動化,遠端脫碳化”原則,協同控制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具體來說,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要按照凈煤減氣少油的原則,控制化石燃料總量;二是要加強建筑節能,完成3000萬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節能改造;三是要積極發展光伏、熱泵等新能源,2019年北京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為8%,力爭到“十四五”末增至14%。“提到‘終端電動化’,比如,機動車是大家經常使用的終端產品,未來北京要繼續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淘汰老舊汽油車,讓車型結構更加優化。再說‘遠端脫碳化’,外調電力為北京貢獻了超四成的碳排放,今后要逐步壓減煤炭發電,向風能發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發電轉化,這就實現了‘脫碳化’。”李翔說。
在交通領域,北京在“十四五”時期的控制思路是“促更新、油改電”,推動電動化、公轉鐵、公交化,調整優化結構。
在產業領域,控制思路是“夯責任,治VOCs(揮發性有機物)”,北京將構建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產業體系,重點管控“三大來源”,即:點面結合治理工業和服務業領域,源頭管理VOCs溶劑使用,標準引領加強生活源管控。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