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實現路徑,可以分解為需求和供給兩端,齊頭并進:
(1)需求端
需求端的關鍵在于“電氣化”。一般而言,國際上把能源的需求端分為三個部門,分別是建筑(包含居民在建筑中的能耗)、交通、工業。在我國,工業需求是需求端電氣化的重點領域,占比大約65%——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逐步把原本消耗石油、天然氣、煤炭等一次能源的工業過程,逐漸改造為以電作為能源。
?。?)供給端
供給端的關鍵在于“電力系統脫碳化”。當前我們的電力系統以化石能源作為主要的發電手段,未來將會轉變為以可再生能源發電為主。除了可再生能源和核電以外,未來預計也會保留一定的化石能源作為輔助供應,但需要加上碳捕捉技術。
如果把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進行量化的分解,那么“碳強度=能源強度*能源碳強度”。也就是說,為了實現整體碳強度的降低,我們需要從“能源強度”和“能源碳強度”這兩個方向同時進行努力。
能源強度,可近似理解為單位GDP的能耗。我們在進行經濟活動的時候,盡可能地用更少的能耗創造更大的價值。為了提高能效,需要進一步發展和應用
節能減排技術。
能源碳強度,與電力系統的脫碳化程度是息息相關的。隨著能源結構的優化,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的占比逐漸降低,我們消耗同樣能源的時候,就能實現更少的
碳排放。
?。ㄗ髡撸簭V發基金研究發展部 徐馳)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