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呂軍,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F任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循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環境學院清潔生產與生態工業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工業園區
綠色發展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聯盟秘書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生態產業分會常務副主任委員,中國環保聯合會
綠色技術發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部級聯席
會議循環經濟
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發展聯盟
專家委員會主任,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十屆委員會委員。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入選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
他領導完成了數百項環保工程項目,承擔完成了多項國家和地方科研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4項,其他獎項多項,共取得國家專利百余項,發表了百余篇學術
論文。是第一屆、第三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近十幾年來,一直致力于工業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生態化發展研究與實踐,全力推進我國產業生態化研究,為我國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提供方法與
案例。針對工業園區碳達峰和
碳中和,研究提出解決方案。
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了力度空前且具有雄心的氣候目標: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
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習主席這一莊嚴承諾改變了全球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進程的格局。中國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對全球實現1.5℃溫控目標至關重要,同時也是推動國際合作、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議題。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我國二氧化
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之一。碳達峰碳中和走到了舞臺的中央,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核心議題。
當前,盡管因新冠肺炎疫情,國內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國際氣候談判進程也被延緩,但要求加大減排力度的國際聲勢和各國積極實現碳中和的愿望依然強烈。展望未來,在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和國內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共同影響下,在實現美麗中國目標的引領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一愿景,將在我國國內建設和國際交往方面發揮重要引領作用。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