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pr3nx"></address><address id="pr3nx"></address>

    <noframes id="pr3nx">

      <address id="pr3nx"><address id="pr3nx"><listing id="pr3nx"></listing></address></address>

      <form id="pr3nx"><th id="pr3nx"><th id="pr3nx"></th></th></form>

      主要國家實現碳中和路線圖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碳交易網2021-02-04 21:56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測算,若實現《巴黎協定》2℃控溫目標,全球必須在2050年達到二氧化碳凈零排放(又稱“碳中和”),即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于其通過植樹等方式減排的抵消量;在2067年達到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又稱“溫室氣體中和或氣候中性”),即除二氧化碳外,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與抵消量平衡。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20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碳中和目標。其中,大部分計劃在2050年實現,如歐盟、英國、加拿大、日本、新西蘭、南非等。美國總統拜登已明確表示,將承諾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一些國家計劃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更早。如烏拉圭提出2030年實現碳中和、芬蘭2035年,冰島和奧地利2040年,瑞典2045年,蘇里南和不丹已經分別于2014年和2018年實現了碳中和目標,進入負排放時代。中國近期宣布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提出碳中和目標的國家中,大部分是政策宣示,只是少部分國家將碳中和目標寫入法律,如法國、英國、瑞典、丹麥、新西蘭、匈牙利等。還有部分國家和地區,如歐盟、韓國、智利、斐濟等,正在碳中和立法過程中。
       
        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一些國家制定了以產業政策為主的減排路線圖。考慮到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73%源于能源消耗,其中38%來自能源供給部門,35%來自建筑、交運、工業等能源消費部門,因此部分國家研究制定了碳中和背景下的產業政策,支持減排目標。具體包括以下五條路徑。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測算,1990~2019年,傳統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氣)在全球能源供給中占比近八成,清潔能源占比很小。因此,各國從能源供給端著手,推動能源供給側的全面脫碳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主要有兩個途徑:
       
        一是降低煤電供應。從能源供給側看,55%累計排碳來自電力行業,而電力行業80%排碳來自燃煤發電。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全球多個國家均已采取措施降低對煤炭的依賴。比如,2017年,英國和加拿大共同成立“棄用煤炭發電聯盟”(The 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已有32個國家和22個地區政府加入,聯盟成員承諾未來5~12年內徹底淘汰燃煤發電;瑞典2020年4月關閉了國內最后一座燃煤電廠;丹麥停止發放新的石油和天然氣勘探許可證,并將在2050年前停止化石燃料生產。
       
        二是發展清潔能源,開發儲能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稍偕茉匆蚍植紡V、潛力大、可永續利用等特點,成為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選擇。比如,德國是歐洲可再生能源發展規模最大的國家,2019年出臺了《氣候行動法》和《氣候行動計劃2030》,明確提出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用電量的比重將逐年上升,該比重將在2050年達到80%以上;美國2009年頒布了《復蘇與再投資法》,通過稅收抵免、貸款優惠等方式,重點鼓勵私人投資風力發電,2019年風能已成為美國排名第一的可再生能源;歐盟2020年7月發布了氫能戰略,推進氫技術開發;英國、丹麥均提出發展氫能源,為工業、交通、電力和住宅供能。
       
        建筑的綠色改造,前期成本高、投資回報期長,但長遠效益可觀,有利于實現碳中和目標。根據歐洲建筑性能研究所研究,對建筑進行綠色翻新、節能改造,能創造更多工作崗位、提高生產效率,增加千億歐元的潛在收益;對醫院進行節能改造,還能減少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醫療衛生行業每年節約幾百億歐元。
       
        各國建筑行業實現碳中和的主要途徑就是打造綠色建筑,即在建筑生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高空間使用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此,主要做法有兩種:
       
        一是出臺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推廣綠色能效標識。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和節能標識是建筑設計者、制造者和使用者的重要節能指引,有助于在建筑的生命全周期中最大限度實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在評價體系方面,英國出臺了世界上第一個綠色建筑評估方法BREEAM,全球已有超過27萬幢建筑完成了BREEAM認證;德國推出了第二代綠色建筑評價體系DGNB,涵蓋了生態保護和經濟價值;新加坡在《建筑控制法》中加入了最低綠色標準,出臺了Green Mark評價體系,對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及社區的節能標準做出了規定。在綠色能效標識方面,美國和德國分別實行了“能源之星”和“建筑物能源合格證明”,標記建筑和設備的能源效率及耗材等級。
       
        二是改造老舊建筑,新建綠色建筑。歐洲八成以上的建筑年限已超20年,維護成本較高。歐委會2020年發布了“革新浪潮”倡議,提出2030年所有建筑實現近零能耗;法國設立了翻新工程補助金,計劃幫助700萬套高能耗住房符合低能耗建筑標準;英國推出“綠色賬單”計劃,以退稅、補貼等方式鼓勵民眾為老建筑安裝減排設施,對新建綠色建筑實行“前置式管理”,即建筑在設計之初就綜合考慮節能元素,按標準遞交能耗分析報告。
       
        隨著中產階層人口增多,汽車保有量翻番,將成為最大的能源消費領域。各國政府及產業界日益關注推動整個交運行業向低碳方向發展。各國交運行業實現碳中和主要有:
       
        一是推廣新能源汽車等碳中性交通工具及相關基礎設施。新能源汽車突破發展的關鍵是電池技術和充電基礎設施。為此,各國推出激勵和約束政策。正向激勵的是資金優惠、公共服務優先等。德國提高電動車補貼,挪威、奧地利對零排放汽車免征增值稅,美國出臺了“先進車輛貸款支持項目”,為研發新技術車企提供低息貸款,哥斯達黎加對購買零排放車輛的公民給予關稅優待及泊車優先等;負向約束的是出臺禁售燃油車時間表,主要發達國家及墨西哥、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均公布了禁售燃油車時間表。
       
        在陸路交通方面,多個國家政府以法律政令形式推廣。美國出臺《能源政策法案》,建立低碳燃料標準并進行稅收抵免;日本、智利、秘魯、南非、阿根廷、哥斯達黎加等政府發布綠色交通戰略或交通法令,統一購車標準,鼓勵使用電動或零排放車輛。水陸運輸領域也在推廣零排放交通工具。歐委會公布了《可持續與智能交通戰略》,計劃創建一個全面運營的跨歐洲多式聯運網絡,為鐵路、航空、公路、海運聯運提供便利,推動500公里以下的旅行實現碳中和,預計僅多式聯運一項,就可以減少歐洲1/3的交通運輸排放。
       
        二是發展交通運輸系統數字化。數字技術可以升級交通,優化運輸模式,降低能耗,節約成本。歐盟計劃通過“連接歐洲設施”基金向140個關鍵運輸項目投資22億歐元。在歐洲范圍內,依靠數字技術建立統一票務系統,擴大交通管理系統范圍,強化船舶交通監控和信息系統,提高能效;在城市交通上,加大部署智能交通系統,運用5G網絡和無人機,推動交通運輸系統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歐洲40多個機場正在共同建設全球第一個貨運無人機網絡和機場,預計將降低80%的運輸時間、成本和排放量。
       
        工業領域包含的冶金、化工、鋼鐵、煙草等均是高耗能、高排放部門。2019年,OECD國家的工業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其排放總量的29%。各國工業部門實現碳中和主要做法有兩種:
       
        一是發展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技術(BECCS)。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是一種溫室氣體減排技術,運用在碳排放有關的行業,能夠創造負碳排放,是未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變暖最可行的方法。但目前因該技術成本高、過程不確定,尚處于初期階段。2018年,英國啟動了歐洲第一個生物能源碳捕獲和儲存試點。根據IEA估計,至少需要6000個這類項目,且每個項目每年在地下存儲100萬噸二氧化碳,才能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目前全球達到這個存儲量的項目不足千分之三。
       
        二是發展循環經濟,提升材料利用率。歐盟委員會通過新版《循環經濟行動計劃》,貫穿了產品整個周期,特別是針對電子產品、電池和汽車、包裝、塑料以及食品,出臺歐盟循環電子計劃、新電池監管框架、包裝和塑料新強制性要求以及減少一次性包裝和餐具,旨在提升產品循環使用率,減少歐盟的“碳足跡”。
       
        農業生產是重要的碳排放源,占全球人為總排放的19%。發展低碳經濟離不開低碳農業。各國農業碳中和的主要途徑是增強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吸收能力,即加強自然碳匯,如恢復植被。英國政府發布了“25年環境計劃”和“林地創造資助計劃”,到2060年將英格蘭林地面積增加到12%。秘魯等七個南美國家簽署了災害反應網絡協議,增強雨林衛星監測,禁止砍伐并重新造林。墨西哥以國家戰略明確2030年前實現森林零砍伐的目標。新西蘭、阿根廷均以法律形式,提出增加本國碳匯和碳封存能力的目標。
       
        減少農產品的浪費也有利于實現碳中和。歐盟發布了《農場到餐桌戰略》,芬蘭擬結合該戰略,制定本國節約糧食路線圖,以減少糧食浪費和提高糧食安全及可持續性。歐盟計劃于2024年出臺垃圾填埋法律,最大限度地減少垃圾中的生物降解廢棄物。但目前絕大部分國家在農業、廢物處理領域的低碳化技術均處于發展初期,成本較高,有效性也尚待驗證。
       
        我國既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又是碳排放大國,在2060年前完成碳中和目標任重道遠。與此同時,我國已是全球最大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制造國和最大的光伏裝機市場,在推進綠色轉型上具有一定優勢。為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我國需統籌規劃,以重點行業為抓手,穩步推進減排工作,實現應對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協同并行。比如,在能源生產行業,可加快構建清潔低碳的能源體系,推動可再生能源發電與儲能技術結合,實現電力系統深度脫碳;在交通運輸行業,可完善交通基設施,實現電動汽車、氫能燃料車對燃油汽車的替代;在建筑領域,可對老舊建筑開展節能改造,并按綠色建筑標準打造碳中和建筑;在工業領域,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控制煤炭消費;同時加大植樹造林,支持發展碳捕捉技術,對無法避免的碳排放予以抵消,實現凈零碳排放。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海口】【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7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