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pr3nx"></address><address id="pr3nx"></address>

    <noframes id="pr3nx">

      <address id="pr3nx"><address id="pr3nx"><listing id="pr3nx"></listing></address></address>

      <form id="pr3nx"><th id="pr3nx"><th id="pr3nx"></th></th></form>

      施懿宸:節能減排與綠色轉型將成為我國推動碳中和路徑的重要抓手

      文章來源:澎湃新聞碳交易網2021-02-04 21:49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2020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今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這一重要部署有何深意?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的原材料及制品業,也是典型的資源能源承載型的建材行業,該從哪些方面發力?帶著些許疑問,《中國建材報》記者采訪了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施懿宸。
      記者:近年來,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將碳強度下降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在您看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將給建材行業帶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施懿宸:毋庸置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勢必將對建材行業當前發展模式造成沖擊,并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自2015年《巴黎協定》簽署以來,全球愈發關注氣候變化問題,中國近年來也不斷出臺系列法規、意見限制高碳排放、高耗能行業原有的環境不友好發展模式,倒逼行業向綠色低碳發展方向轉型,并計劃著手將這一要求推向更多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制定必將促使這一趨勢加速加大。
      眾所周知,建筑是我國三大主要高耗能高碳排放行業之一,而建筑建設需要消耗大量鋼鐵、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這些建材的開采、生產、運輸及施工都會產生大量的能耗及碳排放?!吨袊ㄖ澞苣甓劝l展研究報告2020》數據顯示,建材產生的能耗是建筑業能耗最主要組成部分,其中鋼鐵和水泥的生產能耗占到建筑業建造總能耗的80%以上,僅建材部分能耗已占全社會總能耗的20%以上。隨著城市化進程深入推進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發展“節能、節材、節水、節地和環保”的綠色建筑需求將不斷加大,建材需求量和由此產生的能耗與碳排放量也會持續水漲船高。因此,建材行業的能耗與碳排放減量將很大程度上影響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未來,這一產業的節能減排與綠色轉型升級將成為我國推動碳中和路徑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
      在此背景下,綠色建材行業符合國家對行業低碳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環保理念的需求,可為綠色建筑建設提供可靠支撐。根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9),綠色建材是指在全壽命期內可減少對資源的消耗、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具有節能、減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環特征的建材產品。自2015年以來,《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相繼發布,綠色建材行業迎來政策支持的發展機遇。2021年1月中旬,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也發布倡議書,共同推進建筑材料行業碳減排,助力碳達峰、碳中和行動。隨著低碳環保意識的提升及更多推動碳中和目標實現的相關行業法律法規的頒布,更多建材企業將意識到國家形勢與市場消費需求的改變,從而自發主動進行低碳轉型升級,突破現有瓶頸,深化技術改革創新,以適應建材市場愈發激烈的競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不過,結合我國當前綠色建材發展現狀,行業仍面臨不少挑戰。一方面,當前我國綠色建材行業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發展速度相對緩慢,針對行業的認證標準規范等滯后,缺乏更加具體、詳細的制度設計。另一方面,當前建材行業企業仍以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主,缺乏大型龍頭企業帶領。同時,受制于研發費用與技術水平,創新成本高、科研能力弱,產品不具備競爭力,企業也不愿意投入更多資本用于技術突破或產品推廣。建材行業發展仍任重道遠。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采取強有力措施推進節能減排,經濟增長方式已由資源消耗導向轉變為綠色生態導向。建筑材料行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原材料及制品業,也是典型的資源能源承載型行業。為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建材行業該怎么做?
      施懿宸:建筑材料綠色化、低碳化發展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路徑。綠色建筑材料圍繞原料使用、產品制造、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生命周期,是指采用清潔生產技術,不用或少用天然資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農業或城市固態廢棄物生產的無毒害、無污染、無放射性,達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的建筑材料。因此,無論是建材制造還是建材使用環節,都將給碳排放造成影響。
      一方面,建材本身由于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意味著更長的碳強度鎖定周期,因此必須從建材的全生命周期考慮。通過建材行業生產原料的資源循環再生利用、高能效、清潔化、智能化的生產過程實現節能減碳,服務“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另一方面,建筑用能是我國目前三大主要碳排放之一,而建筑材料質量與建筑能效緊密相關。2018年我國建筑業消耗水泥約22億噸,生產過程導致了約11億噸二氧化碳的生產過程碳排放。2018年我國民用建筑建造相關的碳排放總量約為18億噸二氧化碳。其中,建材生產運輸階段用能相關的碳排放及水泥生產工藝過程碳排放是主要部分,分別占比65%和30%。因此,綠色建材可通過提高建筑能效,減少能源利用,進而助力碳達峰目標實現。
      同時,為推動全面使用綠色建材、推廣綠色建筑,有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必不可少。近年來,有關政府部門已經從綠色建材標準、標識認證流程、激勵政策等方面建立了綠色建材生產端和消費端的推廣體系。目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經組織搭建了全國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管理信息平臺,2019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適用全國的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實施方案。2020年10月,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文《關于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試點工作的通知》,鼓勵在政府采購工程中推廣綠色建材和綠色建筑,并計劃在2022年基本形成綠色建材和綠色建筑的采購標準。這為第一步力爭2030年碳達峰提前做好了準備工作。
      未來,要實現綠色建材服務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僅靠政府支持還遠不夠,還需要一個全面市場化推廣的階段,通過市場化機制和必要的政策輔助,例如碳市場和能耗雙控政策,體現綠色建材的市場競爭力,為建材行業的碳達峰和碳中和打下堅實基礎。
      記者:您認為,我國建材產業在實現碳達峰的進程中,需要哪些金融政策支持?下一步,從國家層面將會出臺或者細化修改哪些金融服務支持建材行業早日實現碳達峰?
      施懿宸:建材行業綠色化、低碳化轉型離不開資金支持,而僅依靠財政支持是遠遠不夠的,金融應當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的綠色金融市場近5年來得到了蓬勃發展,以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為主的綠色金融工具對綠色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綠色轉型作出了較大貢獻。然而據有關測算,要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當前的綠色金融發展仍然無法滿足巨大的資金需求,仍然存在較大的氣候投融資的資金缺口。對于綠色建材行業,無疑也需要金融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為了促進金融更好地支持綠色建材行業,需要從綠色金融標準、信息披露、金融產品3方面發力。綠色金融標準方面,當前國內各項綠色產業的標準已經逐漸趨向一致,人民銀行、銀監會、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綠色產品標準均覆蓋了綠色建材,然而當前3個主要目錄均沒有對綠色建材的具體標準作出明確規定,現有綠色建材的界定和認證機制在當前綠色金融標準目錄里仍然比較模糊,是下一步綠色金融標準需要完善之處。2018年人民銀行牽頭成立綠色金融標準工作組,并將在2021年年初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以進一步完善和豐富綠色金融標準框架,其中綠色項目庫行業標準是2021年工作組的主要工作,此標準將與建材行業有所關聯。
      在信息披露方面,可以通過ESG引導金融機構投資可持續發展的建材企業,通過建立相關評價標準并給予一定政策補貼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流入更低碳的企業,進而促進整個產業的低碳轉型。具體地說,一是建立建材產業環境、社會和治理評價標準,為建材企業完善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可參考的方向,同時為金融機構對建材企業開展可持續投資提供可依據的統一評價標準;二是建議金融機構將ESG理念納入原有投資管理流程中,如引導銀行業將ESG納入信貸體系,鼓勵資管機構將ESG納入投資策略,全面從投資端加強對低碳可持續企業的甄別,助力可持續資金規模的增長。三是建議金融機構針對建材產業開展環境風險分析,對建材產業的碳風險與其他氣候風險情況進行全面了解,評估氣候風險等可能帶來的資產投資損失,加強機構在投資建材產業時的氣候風險管理能力,進而倒逼建材產業低碳轉型。
      據了解,當前綠色建材制造業和綠色建筑產業盡管屬于綠色行業,但是由于行業風險特點和宏觀政策等原因,現有綠色金融支持工具相比一般金融產品,未體現更優惠的金融支持措施。因此,在更完善的綠色金融標準、信息披露機制、金融科技手段等基礎設施的基礎上,綠色金融有必要針對綠色建材和綠色建筑的行業特點,通過創新綠色供應鏈金融、綠色融資租賃等支持方式,提供更優惠的綠色信貸,發行專項綠色債券等,并在有效風控前提下,引導更多的資金投向綠色建材和綠色建筑行業。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海口】【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7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