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制定的目標,正在將更多的資源吸引到
新能源汽車產業中去,電動汽車處于這一輪變革的中心。日前,大眾投資170億的MEB(純電動車模塊化)
平臺工廠在上海竣工投產,規模超過上海特斯拉,后者正在向歐洲出口電動汽車。
應對氣候變化是國際政治中的持續性議題。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并借助去碳目標大力發展自己的新興產業并改造舊的高耗能工業體系。
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促成了日本節能技術汽車在全球崛起,中國將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作為動力,制定了相應的產業政策,大力發展光伏產業、風力發電以及電動汽車。中國在光伏領域占據全球絕對優勢,寧德時代和比亞迪擁有全球約三分之一的電池市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并涌現了大量新能源汽車品牌,逐步建立了全產業鏈優勢。
與許多其他經濟體還在質疑氣候變化不同,中國領先的產業戰略得到真正的落實,目前,其他國家也正在奮起直追。中國在9月宣布了二氧化
碳排放到2060年實現
碳中和的目標,令世界矚目。10月27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路線圖提出純電動汽車到2035年占比超過50%,剩余50%的汽油車全部為混合動力車。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這將對全球汽車產業格局帶來革命性變化。
歐盟也提出了2050年之前將溫室氣體凈排放降為零的目標,歐洲正在建設更多的電池工廠以完善電動汽車產業鏈,歐盟同時將氫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7月成立了“歐洲清潔氫聯盟”,希望開發出以氫為燃料的飛機,目前德國正在探索以氫取代焦炭還原鐵礦石冶煉鋼鐵。
日本首相菅義偉在10月26日施政演說中也宣布了溫室氣體2050年零排放目標,日本希望借此推動產業界變革并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力量。日本曾錯失信息產業革命,但在新能源領域如光伏、電池、混合動力車以及氫能汽車等領域具有技術領先優勢,日本計劃通過總動員獲取革命性創新以提高技術競爭優勢。韓國總統文在寅10月28日提出在2050年使國內溫室氣體排放為零的目標,強調將煤炭火力發電改為再生能源、為普及電力和氫能汽車增加預算,加大投入汽車與芯片、生物健康三大新型產業。
全球主要經濟體脫碳目標背后其實是一場全球產業競爭,新能源汽車不僅僅影響地緣政治與石油需求,也不只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更是各國借此爭奪產業制高點的競爭。制造業發達國家幾乎均以汽車產業為核心競爭力,德國、日本、美國、韓國都是汽車強國,擁有多個全球知名汽車品牌。汽車的產業鏈長,提供的就業多。汽車行業在經歷長期技術停滯后正迎來顛覆性革命的時刻,剛成立不久的特斯拉市值超過任何一個傳統汽車廠商,就如諾基亞、摩托羅拉等手機品牌被蘋果所顛覆一樣,汽車行業面臨重新洗牌的可能。
這將是各大汽車公司與新興汽車公司之間的競爭,也是兩種產業鏈之間的較量,事關各汽車強國的經濟前途。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也正是這些國家開始以零排放目標推動本國加入這場維護領先地位的產業競爭,不加入就有被超越的可能。
在這場競爭中,作為主要的參與者,中國雖然不是曾經的汽車強國,但率先推動
綠色發展戰略,以戰略性的產業政策在光伏、電動車等領域布局技術研發、產業鏈以及產能投資,以全產業鏈與市場規模形成了強大的先發優勢,從而吸引了包括特斯拉、大眾、寶馬、豐田等企業在中國投資電動車工廠。
中國應該繼續在核心零部件方面提高技術競爭力,加強上下游以及各大車企之間的合作,組成創新網絡,加大對氫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究,努力培養本國電動汽車品牌,推動中國企業在產業鏈與整車領域在全球產業競爭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與市場占有率。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