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減少碳關稅對我國的影響
雖然我國在綠色金融取得了成績,但我國生態環保任務依然艱巨,我國全面綠色轉型基礎仍然薄弱。楊朝飛尤其指出目前我國在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有兩大挑戰,一是如何利用多邊平臺,講好中國的故事,另一方面則是碳關稅對我國企業的影響。
今年10月1日,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即全球首個“碳關稅”正式啟動,進入過渡階段,要求進口商報告所進口商品對應的直接與間接碳排放量,并從2026年開始正式征收碳邊境調節機制下的碳費用,業界俗稱“碳關稅”。
楊朝飛指出,由于我國
碳交易指標在國際上的認可度還需提升,在該交易制度下,對于我國的壓力最大。“國際上關于
碳減排有兩大市場手段,第一個是我國采用的
碳交易,另一種就是碳關稅。中國走的更多的是自主性的減排,但我國很多碳交易指標在國際上未必認可,因此未來的溝通難度很大,這是關鍵。”
此外碳關稅的產品范圍不斷擴大,從2026年開始,出口到歐洲市場的鋁、水泥、鋼鐵、化肥和電力的非歐盟生產商需要依照歐盟法律,均需購買與其應支付碳
價格相對應的證書。據測算,就鋼鐵行業為例,CBAM可能導致我國幾家典型鋼鐵企業的出口成本增加約4%~6%。據德勤分析,從受碳關稅影響的貿易量來看,俄羅斯排名第一,中國位列第二。中國受影響的貿易額等同于2019年歐盟出口額的約2%,約65億歐元。
楊朝飛指出,目前我國企業還存在虛假信息披露的情況,未來歐盟對碳排放數據的審核降非常嚴格,同時碳關稅也會導致我國出口量的下降。“我們的政府部門和企業必須要做好應對,企業就是要做好碳減排,政府就是要出臺相關的政策,能夠使我們產品的出口受到更少的影響。”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