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的落地,“碳關稅”離我們越來越近了。“目前,中國龍頭企業領航出海的同時,不少專精特新企業、獨角獸企業也加大出海力度,但是當前出海企業往往面臨合規風險多、人才管理難、系統差異大、供應鏈韌性差等挑戰。例如歐洲市場的監管嚴格,這些企業往往面臨巨大的合規挑戰。”思愛普全球執行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黃陳宏在SAP出海高峰
論壇上表示,國內企業出海要利用云技術實現全球統一管理,融入全球生態體系,還要盡快將
碳排放環節納入企業資源范疇。
近日,歐盟委員會對外公布CBAM過渡期實施細則,從今年10月1日起生效一直持續到2025年底,期間,我國企業向歐盟出口產品時,需要報告產品碳排放信息,暫無須繳費,但從2026年起需要支付碳關稅,且
價格與歐洲碳排放交易體系掛鉤。
“在新發展格局下,中國企業要實現高質量出海,要滿足不同區域和市場的特點需求。例如歐洲市場成熟、發達、多元,但監管特別多。中國企業出口歐洲以
新能源汽車、機械制造為主,問題是監管很多,法規五花八門。”黃陳宏告訴記者,歐洲消費者的環保和
綠色意識特別強,特別是碳關稅落地后,中國品牌更需要有
綠色意識,同時出海企業在不同市場的內部管理體系需要貫通,通過統一
平臺,整合和管理數據。
根據綠色創新發展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鋼鐵和鋁行業未來每年將支付的碳關稅將達到20億—28億元,其中每噸鋼鐵增加成本約652—690元,每噸鋁增加成本約4295—4909元。另根據2022年出口歐盟的鋼制品數量,有
專家測算,我國鋼鐵行業出口成本將增加4%—6%左右,每年支出碳關稅2億—4億美元。
“中國企業出海,要學會應對國際新規則,首先要打好合規基礎,滿足財稅法規、碳關稅、
碳標簽、ESG報告披露等要求。”黃陳宏告訴記者,傳統的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很難滿足當前的綠色資管需求,“綠色賬本” 將碳數據納入企業資源的范疇,讓企業直接從ERP的交易中,獲得真實、精確、可審計的碳數據。公司能夠利用交易層面的實際數據,自下而上地管理碳排放數據,而不是使用估計或平均值,確保碳核算從財務和環保的角度都是安全可靠的。“現在碳資產有兩個問題,一是怎么計算,二是誰來認可。企業需要的解決方案需要貫穿生產全流程,同時必須獲得歐盟的認證。如果系統可以跟蹤生產流程每個環節產生多少碳,最終合并計算再打上歐盟的
碳標簽,就能幫助企業管理好碳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CBAM涉及的鋼鐵、鋁、電力等間接排放也將計算在內,這也增加了出海企業碳核算的難度。 據悉,思愛普全球前2000家大客戶的碳排放,占到了全球1/3,高達100億噸,因此,幫助客戶在卓越運營中實現減碳,就是踐行公司的使命。思愛普將“人財物碳”一體化,把碳數據納入企業資源范疇,讓企業在實現綠色減碳和業務發展的齊頭并進。
近年來,精確減碳的趨勢日漸明晰。近日,全國首塊基于國家電網智能物聯電表架構的“電碳表”在江蘇省昆山市
試點應用,能夠直觀記錄碳排放在電力“生產—傳輸—消費”全環節的足跡。在宏觀層面,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已批準籌建內蒙古、廣東兩家國家
碳計量中心,國家
碳計量中心(山東)也前幾日正式獲批籌建,計劃逐步從有色金屬行業向化工等其他重點行業領域拓展,推動由宏觀“碳核算”向精準“碳計量”轉變。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