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pr3nx"></address><address id="pr3nx"></address>

    <noframes id="pr3nx">

      <address id="pr3nx"><address id="pr3nx"><listing id="pr3nx"></listing></address></address>

      <form id="pr3nx"><th id="pr3nx"><th id="pr3nx"></th></th></form>

      海運業開征“碳費”第一槍,最多吃掉長榮13%利潤!

      文章來源:十輪網碳交易網2022-06-05 09:33

      臺灣海運公司長榮、陽明在疫情下大賺,掀起投資“海賊王”的熱潮。然而一則重磅國際大事,卻可能幾年內開始“侵蝕”海運巨頭的利潤,且還是由海運巨頭馬士基(Maersk)帶頭!
       
      5月中聯合國監督機構國際海事組織(IMO)會議桌,各國終于對爭論十多年的議題完成共識──將對海運碳排放收“碳費”,從燃料排放,到船舶消耗產生的碳排,都將定價及收費。
       
      海上船只碳排量占全球碳排量3%,如果把海運業看成一國,就是全球第六大排放國。過去因船型多樣,以及綠色燃料技術不成熟、成本高昂,海運業減碳遲遲沒有進展。但現在,因碳費機制將影響財務底線,海運公司減碳動力將大為提升。
       
      目前尚不確定的是碳費價格會多高?受氣候變遷威脅最嚴重的馬紹爾群島等海島國家認為,應對船的燃料碳排收取每噸100美元碳費。
       
      世界第二大船東國日本,今年則向IMO提案,每噸碳應征收56美元,每5年調升一次,2030年起增加到每噸135美元。全球第二大海運公司馬士基更激進,呼吁每噸碳收150美元,加速產業轉型。
       
      然而,根據非營利組織全球海事論壇(Global Maritime Forum)的研究,海運業要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碳費其實需要是每噸大約200美元。
       
      無論如何,短期來說,碳費將沖擊海運公司的財務數字。例如,若依照島國倡議的每噸100美元做計算,長榮、陽明、萬海臺灣前三大海運公司合計排放量約1,300萬噸,總共要付碳費新臺幣390億元,大約是長榮海運去年稅后盈余約13%。
       
      但對長期盈利能力來說,碳費并非壞事。
       
      今年,海運需求雖然比疫情中稍微回落,但全球貿易量仍將穩定增長,到世紀末,全球貿易量預計將比2021年增長近6倍。然而,氣候變遷導致的災難,將讓海運業損失250億美元,等同海運業全體在2019年賺到的錢,將直接蒸發。
       
      碳費,是督促海運業替未來著想的助推器。歐洲環保智庫Transport & Environment高端主管阿巴索夫(Faig Abbasov)以加州強制規定燃油效率標準舉例說明:加州的政策并沒有大幅改變全球碳排量,但碳費卻推動汽車產業創新、激勵車廠制造電動汽車,它同樣可以激勵海運業研發新技術。
       
      最重要的改革,落在如何用綠色燃料取代化石燃料。
       
      目前,大多數船使用重質燃料油(HFO),又稱為殘渣燃料油,是石油原油經處理后最后留下的黏稠、類似焦油的剩余物。它價格便宜、能源密集,只用一點點就可推動大船遠程離航行。但同時也會排出最黑、最臟的碳。
       
      兩個已存在的替代燃料選擇是液化天然氣和氫,液化天然氣能減少20%二氧化碳排放,氫燃燒過程只會產生水。過去10年,用前者當燃料的船,數量從幾十艘增加到好幾百艘。雖然它們還不是完美解決方案,如液化天然氣依然會排碳,目前全球有95%氫都是“灰氫”。
       
      因此,許多海運公司正在把轉型的資金,投入還在萌芽階段的船用燃料技術。
       
      例如,已有船廠用電池為航行動力。歐洲造船廠Vard Group AS造了一艘鋰離子電池船,在挪威三個港口間航行,最多承載120個集裝箱。有5家日本企業也聯手打造另一艘鋰離子船,任務是替東京灣的貨輪運送燃料。
       
      海運巨頭馬士基則把目光望向供應鏈根本還沒出現的甲醇燃料。
       
      許多固體和液體生質原料都能產出甲醇,包括農業、森林殘余物、以及家禽廢物。因此,甲醇燃料不僅可降低海運碳排,對整體環境也有幫助,然而對海運公司來說不易取得。馬士基大膽宣布,2024年開始將啟航8艘甲醇燃料遠洋船,每艘可載16,000個集裝箱,與現在許多船運力相當,是幫助達到2040年凈零碳排的手段之一。
       
      海運業能否完成遠大的減碳目標,還不確定,但隨著業界都同意,碳費是痛苦但必須執行的方法,已在陸地蔓延的新能源趨勢,也將擴散到海洋領域。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凇?/span>【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7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