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世紀的工業革命開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引發化石能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作為化石能源的消耗大國,70%的石油都消耗在交通運輸上,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個數字也達到了40%。長期以來化石能源滿足著人類對能源的需求,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也從280ppm上升到380ppm以上,地球的溫度也在不斷上升。不得不承認,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
無論我們畏懼與否,真相是全球海平面正在上升。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的冰蓋已經大量消融,且融化速度還在加快。北冰洋冰面變薄了30%-50%,地表冰層也在減少。按照目前的變化,預計到2100年海平面將會上升0.5-1米,那么像紐約、上海這樣的沿海城市將會遭受嚴重的災害,而荷蘭、孟加拉國和美國佛羅里達州這樣人口稠密地勢低洼的地區將面臨被淹沒的危險。
早在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中有提到,為了抑制以二氧化碳為主溫室氣體的排放,各國需要將自己的二氧化
碳排放量控制在一定的額度內,超過配額會遭致不利處境,但是可以和低于配額的國家進行
碳交易。通俗的說,就是給企業配備CO2排放指標,一旦排放量超過這個指標就要向其他企業購買。
舉個例子,假如中國和德國的碳排放量配額都是100個單位,由于中國環保設施有限,當年實際的碳排放量達到了140個單位,遠超配額,但是德國由于技術先進且以服務業為主,實際的碳排放量只有50個單位。這樣,中國就可以從公開市場向德國購買40個單位的碳排放權以符合條約的標準,而德國在賣出40個單位的碳排放權后,碳排放量只有90個單位,仍然符合協議的配額,這樣就使得雙方都符合協議的要求,而環保執行效果好的國家因此獲得了額外的收益。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