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文件指出,要開展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資源效率對標提升行動,加快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高耗能行業低碳轉型。全面推行
綠色設計、
綠色制造、綠色建造,健全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大力發展綠色供應鏈。
和合期貨認為,建設質量強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的重要舉措,而推進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則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面對新形式新要求,期貨業也將繼續以“雙碳”工作為牽引,在
碳金融領域進一步探索豐富實體企業對沖風險的有效工具,護航實體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
“雙碳”背景下,期貨業在助力我國能源轉型,推進能源革命中正在迎來新機遇,創造新價值。
近期央行行長在
北京國家級
綠色交易所啟動儀式講話中曾提到,將支持
北京綠色交易所發展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
CCER)交易,創新更多碳金融產品,在引領帶動綠色轉型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與此同時,近期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的《廣東省碳達峰實施方案》更是指出,將在廣州期貨交易所探索開發
碳排放權等綠色低碳期貨交易品種。
和合期貨分析,我國已建成全球覆蓋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近期監管層面的密集發聲,意味著以碳期貨為代表的碳金融產品有望在“十四五”時期加速推出。當前,我國
碳市場仍以現貨交易為主,但對比海外,歐盟
碳市場中超80%的交易額和交易量則來自于碳期貨。碳期貨的存在,不僅有利于提高碳定價效率,還可滿足控排企業等市場主體管理
碳價波動風險需求。
回望2022年期貨業協助實體經濟綠色低碳轉型成果,2022年,在國際俄烏沖突、疫情以及美聯儲加息等黑天鵝事件頻發以及國內“雙碳”政策推進下,煤炭、鋼鐵等一系列大宗商品
價格出現劇烈波動,并進一步擾動了控排企業在內的實體經濟日常經營活動,越來越多的實體企業開始意識到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并嘗試通過期貨等衍生工具來進行套期保值。
2022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
會議重申支持綠色發展,并部署定調2023年綠色產業發展五大方向,包括貨幣政策、產業安全、擴大內需、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等方面。另據近期國家能源局披露,截至2022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2億千瓦,達到12.13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7.3%,同比提高2.5個百分點,首次超過了煤電裝機總量。
和合期貨認為,在國外能源危機以及國內“雙碳”目標戰略實施下,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正處于時代紅利期。但也要看到,與傳統能源煤電相比,
新能源發電穩定性仍存在不足,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比重較低。此前中電聯就曾表示,預計2023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9.15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左右。因此在2023年地緣沖突、氣候變化以及匯率波動等不穩定因素的持續擾動下,能源保供仍然任重道遠。
截至2022年底,我國上市期貨、期權品種已經達到110個,已完成在能源、化工、有色金屬等經濟重點領域覆蓋。在電力保供前提下,展望2023年,和合期貨認為,傳統煤電等碳中和轉型企業的
節能減排以及非化石能源、天然氣等碳中和成長企業在提升發電儲能穩定性方面均面臨較強的風險對沖需求,期貨業綜合運用“期貨+現貨”、“場內+場外”、“境內+境外”等工具也將更好護航各類實體經濟主體“碳中和”過程。
以碳中和成長行業為例,2022年12月,廣州期貨交易所首個期貨品種工業硅期貨已正式上市,作為國內首個新能源期貨品種,工業硅期貨的上市為不僅有利于鞏固我國全球最大工業硅生產、消費和出口國的龍頭地位,對于工業硅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而言,也將更好在“雙碳”目標下抵御價格波動風險。
此外,對于碳中和轉型行業,期貨行業一方面可通過組織控排產業、企業學習有關綠色金融、ESG相關知識,增強雙碳意識,掌握綠色債權、綠色股權、綠色產權的等ESG投資工具實現“雙碳”目標;另一方面,期貨行業還可以預測控排產業
行情變化,通過價格發現功能,警示相關企業提前做好風險防范工作,提前進行碳排放權(產權)、碳信貸(債權)、碳期權等的布局。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