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 雙碳 " 目標的引領下,碳賬戶正從傳統的環境治理工具,逐漸轉變為金融定價的核心變量之一。
碳賬戶的金融屬性重構
1. 從環境成本到資產載體的范式革命
過去,
碳管理主要聚焦于排放合規,企業需繳納
碳配額以滿足環保要求。然而,碳賬戶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它通過量化碳資產的價值,將
碳排放權轉化為可交易、可質押、可證券化的新型資本要素。根據《中國
碳市場年報(2022 年 &2023 年)》的數據,截至 2023 年底,全國
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達 4.42 億噸,累計成交額 249.19 億元。這一數據表明,碳資產正在成為企業資產負債表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逐漸具備金融化特征。例如,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2022 年度報告》指出," 浙江省衢州市率先探索數字控碳,已為 234.2 萬個企業和個人建立碳賬戶,創新開發碳賬戶金融產品。截至 2022 年 6 月,該市 27 家金融機構先后開展碳賬戶金融應用場景
試點,累計發放碳賬戶貸款 195 億元。"
2. 三重定價機制耦合
碳資產的定價并非單一維度,而是由政策定價、市場定價和金融定價三者共同耦合而成。
政策定價:2024 年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金融支持長江經濟帶
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 " 建立長江經濟帶重點行業企業和個人碳賬戶,利用數據
平臺提高相關經營主體
碳足跡采集、核算及評級效率,支持金融機構根據碳賬戶數據探索
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構建激勵相容的
碳減排金融支持機制 ";同時指出," 支持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在信貸計劃、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業務流程、金融產品和服務管理權限等方面對綠色金融給予更多支持 "。
市場定價:全國碳市場的配額分配形成了基準
價格。以 2023 年 12 月的全國碳市場數據為例,碳配額的收盤價達到 79.42 元 / 噸,較 2022 年底上漲 44.40%。根據《中國碳市場年報(2022 年 &2023 年)》,2023 年全國碳市場的活躍度顯著提升,CEA 成交量較 2022 年增長了 3 倍。
金融定價:
碳金融衍生品的發展為遠期價格發現提供了支持。雖然我國尚未正式推出全國統一的
碳期貨市場,但地方碳市場已經開展了相關試點。例如,上海碳市場推出了碳配額回購交易業務,進一步增加了碳資產的流動性。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