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金融是銀行業服務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做好
綠色金融大文章,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大行順應全球ESG發展趨勢,踐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體現。”交通銀行行長張寶江今天在出席“2024 ESG全球領導者大會”,發表演講時指出,要把握銀行業推進轉型金融的著力點,現階段銀行業可以在參與轉型金融標準制定、創新金融產品服務、服務企業開展碳核算等方面積極作為。
張寶江在演講中指出,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大行順應全球ESG發展趨勢,踐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體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金融政策和標準體系,將支持“綠色發展”擴展為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對金融支持低碳轉型作出了最新的部署。
近年來,商業銀行積極支持
新能源等低碳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6月末,全行業綠色貸款余額達34.8萬億元,是“十四五”期初的2.9倍。與此同時,支持高碳行業向低碳轉型的轉型金融即將進入發展快車道。中國經濟結構中碳密集行業占比較高,需要轉型的經濟活動占90%,轉型金融發展潛力將遠超綠色金融。
在各級政府和監管部門的領導下,商業銀行正在開展轉型金融實踐。比如,上海積極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致力于建設成為服務綠色低碳轉型的示范樣板,正在探索轉型金融“上海方案”。發展轉型金融,未來必將成為銀行踐行ESG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新的重要領域。
張寶江指出,圍繞《G20轉型金融框架》提出的五大支柱,現階段銀行業推進轉型金融可以在以下三方面積極作為。
一是參與轉型金融標準制定。界定標準、為轉型活動提供權威依據,是發展轉型金融的重要前提。人民銀行正在加快推進轉型金融目錄制定,上海也探索推出了地方版的行業標準。在此過程中,商業銀行可以發揮自身專業優勢,主動參與相關標準制定。2023年,在上海市委金融辦指導下,交行牽頭制定了上海市水上運輸業轉型金融目錄,填補了相關領域空白;目前,交行正根據人民銀行的指導,牽頭該行業全國層面的目錄制定工作。
除了參與國家標準制定以外,商業銀行還應加強自身頂層設計,為轉型金融提供精準有效的政策支持。交行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將綠色作為全集團業務經營發展的底色,明確提出發展轉型金融,助力傳統高碳行業向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近期,我們根據已出臺的地方轉型金融目錄,針對航運等多個行業制定服務方案,建立差異化的準入標準、信貸政策,推動轉型金融加快發展。
二是創新金融產品服務。一方面,服務
碳排放重點企業減排,是轉型金融的重中之重。對于重點
碳排放企業,銀行可以通過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轉型債券等金融產品,提供低成本融資激勵。今年以來,交行已經在航運、鋼鐵、化工等多個行業落地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其中,我們與中遠海運攜手合作,成功發放國內首筆水上運輸業轉型金融貸款。
另一方面,支持供應鏈企業
碳減排,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國際
碳披露項目研究數據,核心企業的供應鏈碳排放,是其直接碳排放水平的11倍多。對于供應鏈屬中小微企業,銀行可以發展綠色供應鏈、綠色貿易融資,包括為綠色國際貿易提供結算、保函和信用證等服務,在供應鏈脫碳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三是服務企業開展碳核算。開展碳核算,并據此進行信息披露,是發展轉型金融的重要基礎。碳核算需要較強的專業能力,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不具備這方面條件。商業銀行近年來已在自身運營和投融資客戶碳排放計量中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在持續加強能力建設的基礎上,可以與有需求的客戶開展碳核算方面合作。交行自2021年起連續開展投融資客戶碳排放計量,逐步提高碳數據覆蓋客戶范圍和精細程度。相關工作既可為自身氣候壓力測試、信息披露等提供高質量數據基礎,也能夠為轉型金融項目降碳目標的設置、監測、評估提供有益支持。
此外,發展轉型金融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各方面集思廣益,共同努力。張寶江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擴大金融機構準入范圍,助力完善
碳市場功能。金融機構參與者對于活躍
碳市場、提高碳定價效率十分重要。目前國內碳市場交易量小,碳定價形成機制仍有提升空間。建議逐步擴大市場準入范圍,允許銀行參與市場,更好發揮碳市場在轉型金融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建議各地政府建立企業碳賬戶,降低碳核算難度。建議整合能耗數據和相關生產數據,形成企業碳賬戶指標體系。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將企業碳數據與金融機構共享,提高碳數據收集和碳核算效率,降低轉型金融發展成本。
三是建議加強同業合作,豐富轉型金融產品服務。比如針對部分傳統高碳企業負債率高的情況,銀行可以和并購基金、債轉股基金進行合作。針對可能出現的轉型效果不達預期等風險,保險機構可以為轉型金融提供保險保障。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