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產業融資明顯提升 深入踐行綠色投資理念
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是我國對國際社會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實現“雙碳”目標需要資金支持,除政府資金外,市場資金也要及時“補位”。近年來,資本市場深化改革與綠色低碳轉型有機結合,在加大對綠色低碳產業融資支持力度的同時,不斷豐富完善綠色產品體系,持續支持實體經濟綠色低碳轉型。
在融資端,綠色產業融資明顯提升,綠色債券及綠色ABS規模穩步增長。
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按申萬一級行業分類,截至11月14日,A股共有環保類上市公司126家,合計首發募資754.22億元。其中,今年以來,有8家環保領域企業登陸A股市場,累計融資約89.80億元。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低碳綠色產業股權融資環境進一步優化,綠色企業通過IPO、再融資、新三板市場掛牌融資、并購重組等方式募集資金更加高效。此外,資本市場還鼓勵
新能源、節能環保領域的科技創新企業通過科創板、創業板上市融資,并將
新能源產業納入并購重組審核的快速通道,提升并購重組的效率。”
同時,綠色債券市場正處于顯著增長階段。2016年至2019年,綠色債券的年度凈融資規模在2000億元左右;2020年和2021年則分別達到3816億元和4486億元;今年前10個月,凈融資額已達6247億元。截至2022年10月末,國內綠色債券的存量規模合計2.36萬億元。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綠色債券除了規模增長迅速,細分品種也日趨多元,綠色債券項目下的碳中和債、藍色債券等子類已有諸多成功發行
案例;此外,同樣具有ESG理念的可持續掛鉤債券、轉型債券等也已正式落地。
東方金誠綠色金融部助理總經理方怡向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取得上述成績得益于我國“雙碳”戰略的積極穩妥推進和綠色金融標準和政策的不斷完善。在“雙碳”目標引領下,綠色低碳產業規模持續增長,帶來巨大投融資需求。同時,監管部門不斷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有利于資本市場對綠色資產標的的識別;綠色財稅、綠色金融政策形成激勵約束機制,降低發行人通過綠色債券融資的發行成本,促進了投資人配置綠色債券等綠色資產的積極性。
在投資端,監管部門加強培育引導,投資者踐行綠色投資理念進一步提升。
具體來看,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修訂印發《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將綠色債券承銷、投資等業績納入MPA考核;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引導銀行業保險業發展綠色金融,積極服務兼具環境和社會效益的各類經濟活動;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起草發布《綠色投資指引(試行)》,引導基金行業綠色投資實踐,培養長期價值投資取向、樹立綠色投資行為規范。
方怡向認為,投資者配置綠色金融資產的積極性逐步提高,構建綠色投研體系和采納ESG策略的專業機構投資者逐漸增多,簽署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PRI)的中國機構持續增加,截至2022年6月末,PRI中國簽署機構已達102家,較去年底的83家增長了22.9%。
同時,綠色指數進一步豐富,綠色基金產品的
托管量明顯增長。當前,綠色指數包括ESG、氣候轉型、綠色行業主題等多個細分領域,資產類別也涵蓋了債券、股票、多資產領域。
根據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統計數據,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已累計發布ESG等可持續發展指數116條,其中股票指數89條,債券指數26條,多資產指數1條,綠色指數體系初步形成。
據中國理財網數據統計,截至10月末,在售及存續的綠色金融類理財產品超230只,其中接近30%為混合類產品。明明認為,“這意味著部分資金將可能投入權益市場,可為綠色股權融資提供新的動能。”
證券基金機構也積極參與綠色金融投融資。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2022年10月末,ESG投資基金共299只,存續規模合計2282億元,其中有143只為2021年以來成立。
“資本市場通過不斷拓展綠色投資產品,實現綠色投資價值。”董忠云預計,未來,隨著綠色低碳轉型的穩步推進,綠色指數的投資領域和資產類別將不斷拓寬;現處于發展初期的綠色基金,后續也有較大增長空間,同時金融機構可主動發揮引導作用,創新開發并豐富相關產品。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