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我國能源轉型和低碳發展再次提速,各種
綠色金融產品應運而生。4月12日,證監會發布了《
碳金融產品》,明確提出了4項金融行業標準,進一步規范了
碳金融產品的發展。和合期貨表示,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金融推動能源轉型的作用,不斷鼓勵企業和機構使用金融工具促進
清潔能源發展,這對于金融機構碳金融的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國當前市場,碳金融產品分為交易工具、融資工具和支持工具三大類。除碳資產類的碳現貨外,
碳交易工具還包括碳遠期、
碳期貨、碳掉期、碳期權,以及碳資產證券化和指數化的
碳交易產品。隨著交易工具的不斷豐富,碳現貨和期貨市場被進一步盤活,從而促進了碳金融市場流動性的活躍度,這也為投資者在
碳市場對沖
價格波動風險,實現套期保值提供了更多機會。
目前碳期貨是歐盟碳交易市場流動性最強、市場份額占比最大的產品種類,也是我國重點發展的交易工具之一。2006年,我國開始研究
碳排放權期貨,試圖利用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提高我國碳資源定價影響力。今年3月23日,香港交易所首只碳期貨ETF——中金碳期貨ETF上市,將香港上市的商品ETF涵蓋范圍進一步擴展至
碳信用產品。和合期貨認為,香港交易所手指碳期貨ETF的上市開啟了我國碳期貨的發展新篇章,有利于我國逐漸建立起符合國內需求、接軌國際規則的碳市場體系。
隨著“雙碳”戰略的推進,我國碳市場增長空間巨大,據估算,未來30年
碳中和領域新增投資需求將超過160萬億元,加上我國現有金融體系中需要實現
碳中和的300多萬億的資產,這將給整個經濟結構帶來劇烈且深刻的變化。和合期貨近年來重點關注綠色產業投資和碳衍生品的發展,致力于在未來參與者眾多、價格波動頻繁的碳交易時代,充分發揮碳期貨的功能,有效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和合期貨表示,此次《碳金融產品》公布的三類融資工具,將有助于企業變現碳資產,在不斷提高碳交易市場透明度和流動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實體經濟的融資渠道,推進我國“雙碳”戰略和全球環境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