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構建和
碳中和一致的中國模式的結構性貨幣政策。”4月16日,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在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
論壇上表示,美國在此次疫情危機中打破市場中性,使用了很多結構性貨幣政策,中國在
碳中和方面更有基礎論證。
朱民指出,央行要積極推行結構性貨幣政策,在傳統宏觀政策基礎上加緊推進碳中和的結構性工具政策,例如,通過非中性
價格型和數量型貨幣政策來糾正市場失誤,糾正金融體系相對的
價格扭曲,來支持碳中和轉型,實現社會效用最大化。
在實現碳中和目標過程中,“增量投資很大,存量的戰也很大”,朱民直言,電氣化、風能、太陽能、儲能、配電網、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及
綠色建筑、
綠色城市化等碳中和科創的金融支持,目前面臨巨大挑戰。此外,轉型過程中會重新定義資產價格,國家、產業、公司、金融機構、居民資產負債表都會相應發生變化,因此,碳中和轉型金融風險管理特別重要。
而處理這些問題需要從構建宏觀框架開始。朱民稱,碳中和是在根本上顛覆性的再造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模式以及經濟結構,經濟從高碳走向低碳,能源革命、經濟創新將重塑制造業,金融業必須在此過程中適應實體經濟發展,進行金融的宏觀管理框架構建、零
碳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統籌協調等主要改革措施。
與此同時,“我們還是要對標國際準則”,朱民說,實現碳中和必須跨越國界合作,要對標國際標準,特別是在披露、風險管理等系列資本市場國際協同,由此達到零碳金融。目前,國際競爭在標準披露規則方面已經開始,誰占有規則制高點誰就占有未來。
他還稱,建立在巴塞爾協議支柱上的風險管理系統也需改變,根據碳中和目標重新塑造跟碳中和相關的風險管理系統,會引起ERA模型(生態風險評估模型)變化,評估損失、反制風險等風險管理都會發生根本變化。
朱民強調,在碳中和大潮之下,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碳中和就是要構建零碳金融體系。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構建新中國模式金融體系的很好的機遇和抓手。金融業要抓住機遇,在支持實體經濟的過程中構建零碳金融體系,走在世界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