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實施蘊含新機遇
中國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行動已開始產生積極影響,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看好中國的綠色標簽。
在投資端,匯豐中國副行長兼首席客戶官李峰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調查發現,近八成的受訪海外企業認為,中國的綠色低碳轉型進一步增強了中國市場的吸引力;他們看好中國“雙碳”目標的實施帶來的業務機遇,超過一半受訪企業正計劃為中國提供更環保、更具可持續性的產品。
在需求端,德勤中國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服務合伙人顧玲以能源領域為例談到,此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首次提出“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能源行業勢必迎來翻天覆地的轉型,相關領域也將催生巨大的發展機遇。
“在企業進行綠色轉型過程中,轉型和關鍵技術研發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完善的金融機制和創新的金融模式是低碳轉型的核心驅動。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高碳行業是受影響最大的,比如電力、石化、建材、鋼鐵等基礎行業,綠色轉型的需求最迫切。這些行業的轉型需要長期而高額的資金投入,更需要金融機構的支持。”顧玲表示。
高盛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閃輝告訴記者,高盛研究發現,對于綠色、低碳領域的投資需求預計在2030~2040年間加速增長,彼時投融資成本會根據科技研發實力的提升而下降,短期來看,2022年更重要的是強化基礎工作的落地。
在談及如何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的綠色金融體系時,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強調,第一要全面、準確地理解“雙碳”目標及其內涵;第二要不斷豐富和完善綠色金融的支持工具體系;第三要深入研究金融如何支持經濟低碳轉型;第四要繼續主動推進綠色金融領域國際合作與協調。
基于大政方針,展望2022年綠色金融的發展方向,汪惠青認為,2021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結合近期央行創新推出碳減排支持以及國常會決定設立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兩項金融政策工具來看,2022年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綠色低碳技術、節能環保和可再生能源開發等領域將是金融機構布局綠色金融業務的關鍵發力點。
沈雙波指出,碳減排支持工具有望在2022年引導更多資金精準向
節能減排的產業項目傾斜;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自身也將會積極推動行業授信結構的調整,加強對“棕色資產”的余額管控,提高綠色轉型項目的授信支持;對于授信項目的ESG風險管控理念也將被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接受并落實;金融機構的環境信息披露也朝著規范化和精準化的趨勢發展。
同時,汪惠青預測,綠色債券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從目前的市場規模來看,綠色債券存量規模僅占綠色信貸余額的十分之一,市場潛力巨大。在相關政策的引導下,預計2022年金融機構會加大綠色債券的配置比例,積極創新綠色債券的種類和發行、承銷等相關服務。此外,金融機構還可通過加強激勵機制提高綠色債券在發行成本方面的優勢,提高綠色債券發行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對接程度,加強綠色債券市場信用風險管控等方式推進綠色債券發行。”
在監管政策指引下,已經有多家銀行發布了與綠色金融相關的行動方案。2021年,中國銀行董事長劉連舸表示,該行計劃未來五年向綠色產業提供不少于1萬億元的資金支持;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指出,該行計劃到2025年綠色貸款占信貸資產比重較2020年底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到2030年綠色貸款占信貸資產比重達到30%左右。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提示到,發展綠色金融還需要進一步夯實綠色分類標準、信息披露、壓力測試這三個重要的基礎。“為避免‘假綠色’,就需要一套綠色金融標準來界定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和綠色項目的范圍。中國在這方面已做了很多努力,但還要進一步對此進行明確和細化,完善界定標準和披露體系;此外,推動綠色金融發展還要強化綠色產品標準與金融業接軌。”
在綠色信貸方面,沈雙波指出,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綠色信貸的發展還面臨綠色資產的識別、傳統業務結構的轉型壓力和綠色標的的資產配置三個問題。其中,在綠色資產的識別方面,沈雙波說:“目前,《綠色產業指導目錄》詳細分出了綠色產業的六大類和221個小項,為綠色信貸識別提供專業化的依據。綠色信貸主要由客戶經理端、各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進行識別。鑒于銀行的綠色金融科技化建設尚未普及,大量的綠色流動資金貸款未被統計。在綠色金融業務的人員能力建設、綠色信貸流程
平臺化方面,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提高意識,并積極與第三方機構開展合作,中誠信綠金也在此方面為多家銀行機構提供了相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