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綠色金融需要處理好“五組關系”
對于銀行而言,綠色金融意義重大、前景廣闊,但在實際工作中決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系統謀劃、穩妥推進,重點處理好“五組關系”。
一是處理好支持綠色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改造之間的關系。發展綠色金融,既要助力綠色產業發展壯大,也要大力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綠色轉型,從新舊兩端同時發力,培育綠色經濟新增長點。一方面,要積極加大對
清潔能源、綠色制造、
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等產業以及綠色低碳技術、碳捕捉、碳封存等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支持鋼鐵、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紡織、造紙、皮革等行業綠色化改造,幫助其有效降低碳排放強度。
二是處理好綠色金融發展與氣候環境風險防控之間的關系。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由于綠色低碳技術路徑、效率、收益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銀行必須擦亮“火眼金睛”,有效甄別真正符合綠色標準、風險可控的項目。同時,還需要將氣候、環境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做好相關風險的識別、評估、計量、監測、控制、報告工作,重點關注、有效應對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諸如石油、煤炭、煤電等行業可能出現的資產擱淺風險。
三是處理好政府引導支持與自身加大投入之間的關系。生態環境具有公共產品性質,因此綠色金融也具有社會性、正外部性特征,需要政府和監管部門在搭建綠色金融政策框架體系、完善氣候信息披露要求、強化政策激勵、推進綠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建立起銀行“敢貸、愿貸、能貸、想貸”的長效機制。與此同時,銀行也需要進一步認識到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圍繞打通信貸市場、資本市場、碳交易市場的資金高效循環,強化“商行+投行”產品服務創新,優化綠色金融供給。
四是處理好資產組合碳中和與自身運營碳中和之間的關系。金融服務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一方面要求銀行優化資產組合,緊跟國家戰略導向和行業綠色轉型趨勢,逐步降低棕色資產占比,提升綠色資產占比,實現資產組合的碳中和。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推進綠色辦公、綠色運營、綠色建筑、綠色采購、綠色出行等方式降低自身碳排放;通過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廣“無接觸式服務”,減少客戶因業務辦理往返網點帶來的碳排放。從國際經驗看,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已經實現了自身的碳中和運營,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國際同業已承諾將在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的碳中和,預計國內銀行業也將積極跟進,制定自身的碳中和路線圖。
五是處理好支持“雙碳”目標與支持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榆林考察時強調,“要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走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廣大農村地區的綠水青山是實現固碳、
碳匯的關鍵所在,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銀行需要精準把握鄉村振興與碳達峰碳中和在廣大農村地區相互疊加的戰略機遇,通過創新金融工具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