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在2020金融街
論壇年會上,中國銀行授信管理部首席風險經理劉世偉表示,疫情對于
綠色金融而言是一個加速器,疫情催生的或者加速的一些創新和變化,使低碳的路徑更加清晰。
劉世偉主要談了關于新冠疫情對于綠色金融的影響和關于綠色金融的國際合作尤其是中英合作。他首先指出,新冠的流行無疑是一場公共衛生危機,它對于經濟、社會都產生了比較大的破壞作用,但是對于綠色金融而言卻是一個加速器,是真正的所謂創造性的“破壞”。
劉世偉進一步表示,疫情催生的或者加速的一些創新和變化,使低碳的路徑更加清晰。因為疫情,據有關方面的測算,今年世界的
碳排放可能比去年會下降4%到7%。最重要的是疫情使經濟運行、社會治理的數字化大大加速,生產、流通、消費等經濟社會運行的效率會提高,能夠節約能源。
劉世偉舉例稱,最明顯的就是交通,一開始大家因為各種限制措施被迫在家,實際上在線
會議、在線辦公、在線教育類系統持續在發展,并且在加速開發、使用,后來發現取得的效率、效果其實并不差。從國際方面來看,在線
會議,比如像AR、VR的技術發展,使人對交通的需求下降,整體上會有減碳的效果。
劉世偉表示,疫情導致供應鏈發生調整,更多的生產會更接近它的消費力。實際上因為科技的創新、智能的生產,勞動力成本在整體的生產成本里的作用和比例是下降的,這樣能夠把一部分的生產移回消費中心,這些也會減少貨物的運輸量。
關于合作,劉世偉稱,實際上應對疫情需要國際合作,推進綠色復蘇和綠色金融同樣需要加強各國的國際合作,這里面既有多邊的也有雙邊的,既有政府之間的,也有市場機構之間的。
首先是政府之間的,不同的國家在推進綠色金融的過程中,方式不太一樣。劉世偉表示,中國無疑是自上而下的,就是政府主導,“十三五”提出了綠色發展的理念,后來七部委發布了綠色金融的指導意見,包括發改委、證監會、人民銀行也都有相應的文件。市場機構是跟隨政府引導、指導的,而西方國家更多是自下而上的,以市場化推動。比較好的方式還是同時發揮政府跟市場機制的作用,在中國可能市場機構需要更積極、更活躍,在海外可能需要政府發揮更多的推動作用。
劉世偉認為,從中國來講,從中央到地方,實際上對于一些政策設計,尤其是對綠色金融的激勵措施,實際上也是很有創造性的,也可以提供給英國去借鑒,這是政府之間的。再一個就是市場機構之間的合作,加強大家的溝通、交流、相互學習,不斷地提高能力建設,不斷地提高大家對綠色金融的認知,這一塊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也能夠推動綠色金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