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新政》實施的難點
《綠色新政》是歐盟全面、長期的經濟轉型藍圖,但首先將面臨歐盟內部的壓力。一是巨大資金需求如何籌措。由于經濟增長放緩,加之新冠疫情蔓延,歐洲各國財政負擔加劇,個別陷入經濟衰退的風險加大,可用于綠色發展的資金受限。英國“脫歐”后,歐盟每年將增加超過100億歐元的資金缺口。歐委會曾提醒,若長期預算草案一再推遲,將導致歐盟政策計劃停滯和未來項目流產。二是成員國對財政預算內支持綠色轉型看法如何統一。以法國、意大利等為代表的歐盟南部國家認為,目前歐盟的財政規定過于嚴格和復雜,放寬財政政策有助于刺激經濟,有利于向綠色經濟轉型。以德國、荷蘭為代表的歐盟北部國家則認為,放寬財政紀律可能導致一些國家財政支出失控。奧地利明確反對任何放松歐盟國家預算規定的做法,包括在應對氣候變化上增加支出。三是部分成員國和行業難以實現氣候中性目標。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曾提出,波蘭80%的能源來自煤炭,國內能源轉型所需資金遠高于其他成員國。匈牙利和捷克也擔心在沒有充足財政資金保障的情況下,強推減排措施不利于本國經濟增長。此外,在農業、海事、交通等領域也有部分行業協會和主要企業對《綠色新政》的具體措施提出質疑。
其次,碳邊境調節機制有綠色貿易壁壘之嫌。碳邊境調節機制針對碳減排政策較弱國家的高耗能和高排放產品,這與世貿組織(WTO)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不一定兼容,易引發貿易爭端。2020年2月18日,在WTO召開的歐盟第十四次貿易政策審查
會議上,美國對《綠色新政》提出關切,認為該政策存在貿易限制的巨大風險。美國駐WTO大使謝伊指出,這些政策雖然基于值得稱贊的環境目標,但可能會破壞全球供應鏈。碳邊境調節機制還存在技術障礙。如進口商品的內涵碳數量很難計算,因為獲得
碳足跡需要通過碳追蹤技術實現,而部分國家的技術水平很難達到相關要求。此外,各國用于測算商品內涵碳的方法不同,測算結果難以統一。
最后,不少國家減排態度不積極。一是隨著美國布什政府和特朗普政府先后退出《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俄羅斯、澳大利亞、土耳其等國紛紛以美國為“標尺”討價還價,歐盟全覆蓋的減排計劃受阻。二是針對歐盟擬采取的碳邊境調整機制,美國發表聲明,一旦發現該舉措旨在貿易保護,將采取提高關稅的措施加以應對,日本和韓國政府目前尚未對碳邊境調整機制發表看法。三是在國際碳市場計劃上,各國對如何折算《巴黎協定》之前的碳排放權、富國如何向窮國提供資金援助等存在爭議。在2019年12月于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5)上,各國未能就《巴黎協定》中碳市場和碳排放信用額度等核心議題達成協議。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