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秦玉芳 廣州報道
近段時間以來,商業銀行綠色金融業務布局加速,粵港澳大灣區內商業銀行在綠色金融領域創新頻繁。
綠色金融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各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在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未來商業銀行在產品服務創新方面仍將有發展空間,比如加強與保險、基金、融資租賃等方面的合作,根據地方特點和業務需求因地制宜創新產品服務,探索新的業務模式;同時銀行目前在綠色金融發展中也面臨統一標準缺失、信息不對稱、風險管理模式仍待提升等多方面問題,未來需要強化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及企業的多方合作共同解決。
環保標準不斷提升
繼“綠創貸”之后,興業銀行廣州分行宣布今年將加速落地綠色供應鏈產品,將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理念貫穿于企業從產品設計到原材料采購、生產、運輸、存儲、銷售、使用和報廢處理的全過程。3月底,廣東省也落地首批排污權質押融資項目,
環交所分別與建行廣州分行、工行廣州分行等簽署授信協議,將為合法排污、節能環保等企業提供共計200億元的排污權質押融資支持。
各商業銀行綠色信貸規模增速明顯加快。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興業銀行累計為19454家企業提供綠色金融融資22232億元,融資余額10109億元,綠色金融客戶達14764家;招商銀行綠色信貸余額1767.73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07.40億元;光大銀行綠色信貸余額906.99億元,同比增長15.7%;華夏銀行綠色信貸余額798.44億元,較年初增長231.45億元。
據上述興業銀行廣州分行業務負責人透露,未來將至少投入1000億元發力綠色金融業務,重點布局水資源、綠色交通、
清潔能源、綠色生態、新型城鎮、綠色園區等六大行業,將以大灣區作為戰略布局點,通過境內外聯動,加強跨境綠色金融業務合作,包括與興業香港分行聯動開展境外綠色金融業務,與自貿區聯合推動綠色金融創新等。
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0.22萬億元,余額比年初增長15.4%,余額占同期企事業單位貸款的10.4%。
除綠色信貸業務外,銀行在綠色金融債務領域也發展強勁,銀行主體發行的綠色金融債務規模持續增長。
據央行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
綠色債券發行規模超過3390億元,發行數量214只,同比分別增長26%和48%;境內發行2822.93億元,金融債占比30%。
據銀保監會官網公告顯示,僅1月份以來,就有贛州銀行、蘇州銀行、華夏銀行等獲批發行綠色金融債券,其中華夏銀行發行規模不超100億元。
對于銀行發力綠色金融業務的原因,某國有銀行研究院研究人士表示,主要是受內外部多重因素的驅動。“外部產業結構的綠色化轉型,迫使商業銀行也在進行資產結構調整;國家環保標準一直在提高,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成本不斷增加,還款能力下降,風險也在上升;監管層面的推動,加快了銀行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布局。此外,綠色金融業務也將是銀行新的重要業務增長點,將推動銀行資產結構的調整和轉型。”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指出,不管是國家還是地方層面,對綠色金融發展越來越重視,各商業銀行都在加大這方面的業務布局,有些銀行也將綠色金融業務發展上升到戰略層面,尤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內的銀行,在產品服務方面的創新已非常明顯。
跨區域融資需求待解
商業銀行在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董希淼指出,對于銀行來說,支持綠色金融發展除了戰略層面的提升外,重點還是要加快金融創新,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推出新的綠色金融產品服務,主動對接
低碳環保減排領域。“比如加強與保險、基金等領域的合作,探索創新合作模式。比如一些項目周期長且盈利能力弱的綠色項目,可以通過綠色信貸加綠色保險的模式,效果會更好。”
瀚藍環境相關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具體需求來看,未來該公司發展重點在固廢、環保板塊,在建(包括規劃中)項目近30個,總投資超過100億元,目前是進一步擴大企業影響力、進一步并購的好時機,需要金融機構的債務融資支持,但隨著異地與全國性的項目越來越多,跨區域的金融支持方面將成為一個難點。
此外,瀚藍環境相關業務負責人還表示,綠色金融通道審批還存在時間成本較高的問題。據其表示,在綠色金融融資申報時,資料與手續準備相對復雜,存在時間與機會成本的問題,綠色金融通道中,審批時間和實際需求時間不一定能對得上,可能會造成整個項目周期延長。
董希淼認為,主要是標準的問題。在他看來,目前綠色金融發展缺少全國統一的產品標準體系和共享機制,同時一些金融基礎設施也不完備、信息不對稱問題比較突出。
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門陸續出臺相關的綠色標準,各地方也在此基礎上制定具體落地標準。
上述興業銀行廣州分行業務負責人表示,從前期與省內部分地方政府接洽情況來看,目前各地方通常是結合所在地區的綠色資源稟賦及綠色產業發展方向,來制定適應地方經濟的綠色產業發展規劃政策,對綠色認定標準的運用可能各具特色,但基本還是在遵循國家發改委綠色產業指導目錄的整體框架下進行的。
廣東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人士透露,目前廣東省花都區層面已經公開發布了綠色企業與綠色項目認證的信息與操作流程;企業自主申報后會有初步審核;綠色項目部對企業進行分級分類,申請財政補貼需要接受第三方評估機構的評估。“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門相關的綠色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大灣區發展綱要,以及本地區的產業特點,制定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的認定辦法,形成有效界定、識別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的標準。”
上述人士指出,在實踐中,大灣區各個城市定位不同,在大尺度范圍考慮時確實會面臨標準不統一的問題,特別是在大灣區語境下強調的更多是與港澳的對接與標準的協同。“當前的綠色項目認證標準都有跟港澳方面探討,希望能將兩方不同標準進行彌合與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