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到來的202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也是“十三五”計劃收官、“十四五”計劃出臺的起承轉合之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如何在打好三大攻堅戰的同時,提升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如期實現下一個一百年目標做好準備,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發展
綠色金融列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作為天然具備逆周期調節屬性的金融工具,
綠色金融應當為實現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提供優質解決方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綠色金融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思考
中國是全球首個擁有較為完善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國家,早在2006年,在中央政府層面就已開始出臺綠色金融相關政策。2016年8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構成了中國發展綠色金融“頂層設計”和綱領性文件,歷經三年多來的高速發展,中國綠色金融已取得了諸多成就。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綠色金融已成為推動污染治理端口前移的重要抓手。中國構建綠色金融體系與其日益重視高速發展過程中不斷嚴峻而復雜的資源環境問題密不可分。目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已成為我國未來發展決策的重中之重。在污染防治的過程中,傳統的末端治理手段不足以完全消減環境污染,而綠色金融通過將環境因素的“外部性”“內部化”至經濟活動中,有效限制了污染行為上游的金融活動,促使治理端口前移,激發了環境效益的實現。
綠色金融已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重要金融工具。面臨規模巨大的環境治理和改善資金需求,政府財政資金的單一支持難以滿足市場需要。綠色金融的發展充分動員和激勵了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產業,促進綠色、低碳、環保節能的技術進步,真正了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此外,綠色金融對于支持區域綠色轉型及協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執行效果來看,各試驗區相繼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省級綠色金融體系,加強了自身相關能力建設,創新性的發行了多種綠色金融產品,并積極構建了綠色金融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從多個維度推進了綠色金融的區域發展。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綠色金融體現了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貢獻與地位。在全球可持續發展、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治理的議程中,中國扮演的角色日益持重。中國積極履行《巴黎協定》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等國際議程,同時充分體現大國責任與大國擔當,通過發行境外
綠色債券等方式募集資金數十億美元,用于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基于在綠色金融市場規模巨大、政策體系成熟、貢獻廣泛等多方面的先行優勢,向全世界講好了“中國故事”,貢獻了“中國智慧”,也為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提供了契機。
在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已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如何發揮逆周期調節優勢,進一步完善現代金融體系,支持我國實現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助力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應當成為綠色金融繼續向前推進的重要議題。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綠色金融應進一步實現經濟發展逆周期調節的作用。對于我國的長期發展而言,人口由數量紅利向質量紅利的轉型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長期基礎,產業結構的供給側改革和逆周期安排應當成為對沖下行壓力、抵御貨幣政策失效的最有力變量。綠色金融應通過對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和現有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的定向支持,為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驅動力。通過對資源配置的調整和引導,綠色金融應進一步引導產業投資由黑色產業向綠色產業演進,引導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約化過渡,引導科技水平由低技術到高技術升級,最終提升社會全要素生產率。
發展綠色金融應進一步提升防控金融風險作用。當前,我國貨幣政策以信貸調控為主,利率市場化調控手段仍處在逐步完善的階段。信貸調節歷經多年實踐,在保證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發展方式相對粗放、資本流向偏重低生產率部門等結構性問題。綠色金融應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調節資本向符合長期可持續發展需要的高生產率部門流動,成為金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此外,由于環境問題和氣候變化導致的金融風險已經成為整個金融體系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綠色金融應進一步發揮天然的逆周期調節屬性,針對緩解環境資源壓力、應對氣候變化做出前瞻性安排,繼而為防范環境風險、保持金融系統穩定發揮更大作用。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綠色金融應進一步發揮環境治理的協同效應。事實上,我國21家主要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存量已突破10萬億,境內貼標綠債發行量累計近8000億元,募集資金投向了節能、污染治理、資源循環利用、清潔交通、
清潔能源、生態多樣性保護等多個領域,綠色資產規模穩居世界前列。綠色金融發展應進一步通過“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推動“自下而上”的市場實踐與創新探索,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與現代化國家治理效能之間實現更好協同。同時,綠色金融應進一步挖掘生態固有價值,實現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增值,引導社會資本及金融主體更好構筑“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融通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