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全球高溫天氣受到很多人關注,連北極圈內都出現了30℃的氣溫,歐洲北部國家的氣溫也比往年平均高出3-6℃。氣候問題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受到關注,而近幾年氣候變化給人們帶來的問題更是越發凸顯。“
綠色”概念被更多融入到各行業中。
為了鼓勵全球重要金融城市將“綠色金融和可持續發展”作為發展標準放在首位,同時應對氣候變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聯合國牽頭在全球各地設立可持續發展中心,并將愛爾蘭都柏林定為歐洲綠色金融中心戰略中心。
英國脫歐后,各大銀行和金融機構紛紛遷至都柏林,使都柏林逐漸占據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加之政府不斷加大在綠色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投資,都柏林經由聯合國挑選成為歐洲綠色金融的戰略中心,負責協調整個歐洲的相關事宜。愛爾蘭可持續發展國家首席執行官Stephen Nolan被任命為全球網絡的戰略顧問,他表示:“都柏林作為歐洲綠色金融中心的選址,會更加注重在‘綠色’的投入。將綠色金融融入銀行、資本市場、保險和投資等多個方面。以《巴黎氣候條約》中的規定為目標,將全球氣溫升高控制在2℃之內。”
同時,都柏林還得到EIT Climate-KIC 150萬歐元的資金支持。EIT Climate-KIC是專注于緩解氣候對經濟影響的創新型機構,CEO Kirsten Dunlop表示:“改造金融行業可以加速社會向零碳經濟的轉型,但這不僅需要政府、企業與金融機構建立新的關系,還要對整個商業模式和社會環境價值做出全新的理解和評估。”對于都柏林而言,這是一個全新的機會,但也是一項挑戰。
那一直提到的“可持續發展金融中心”到底是什么呢?
“可持續發展金融中心”這一概念于2017年9月提出,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牽頭,并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舉行的相關
會議上通過《卡薩布蘭卡可持續發展金融中心聲明》。這一聲明幫助聯合國環境署同各大城市締結合作伙伴關系,形成全球范圍內的可持續發展金融中心網絡。
此中心網絡的各個城市主要是通過五個方面相互合作,促進綠色金融的發展,分別是完善金融中心戰略布局、提升市場誠信度、提高從業者技能、加速創新和服務于實體經濟。目前金融中心網絡成員共有18個,包括都柏林、盧森堡、香港、上海、首爾、多倫多等。
在今年11月6日即將舉行的EIT Climate-KIC年度氣候創新峰會上,都柏林成為歐洲可持續發展金融中心的計劃將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