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綠色,是“十三五”五大發展理念之一,也是全社會、全球性的共識。前不久閉幕的里約奧運會,通過比往屆更小的火炬盆宣揚綠色環保理念。隨著破壞環境的負外部性,不斷通過極端性天氣、大面積霧霾等直觀方式影響于人時,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重要性、必要性被廣泛認知,并且正在涌動一股追逐綠色時尚、高調張揚綠色“情懷”的潮流。 夲呅內傛萊源?。骇鎲┨?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對環境治理和綠色發展而言,僅有“情懷”是遠遠不夠的。首先,這需要長期奮戰的毅力、定力和大量投入。以日本為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作為“水俁病”“痛痛病”等環境公害疾病發源地,日本持續不斷開展環境治理,僅“下水道整備5年計劃”就連續實施了8次。就現狀而言,在利益“奶酪”面前,“情懷”往往被置之腦后:如山東部分企業用高壓水泵將污水壓入地下、西部廣袤的沙漠中竟然出現“污水湖”……令人憂慮,令人警醒。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保護生態環境不是不要發展”之類的話,在現實的利益權衡面前顯得十分蒼白。換言之,必須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在保護和治理環境的同時促進經濟發展,促進地方政府最關心的項目建設、產業轉型和企業發展,最大程度上實現環保取向和發展導向的一致性,促進綠色發展理念真正“落地”。正是基于這樣的深刻考量,我國將綠色金融發展作為一項“戰略性優先事項”。中央深改組第27次會議明確強調,“發展綠色金融,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措施。 ”隨著《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的出臺并實施,我國將成為G20以及全球首個建立比較完整綠色金融體系的經濟體。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由此可見,綠色金融首先是一種經濟活動,是支持項目投融資、企業投資運營的金融服務活動,當然,這些項目建設、運營等經濟活動要具有突出的“綠色屬性”。顯然,這是一項務實的制度安排,讓企業通過持續的環境治理、綠色升級可以獲得更多的金融資源、更大的金融支持、更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金融資源始終是一項稀缺性的資源,利用這種稀缺性資源調動綠色發展積極性,撬動綠色從理念到實踐、從情懷到行動,顯然是一項務實管用的制度創新。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綠色金融促進綠色發展、壯大綠色產業,進而在綠色化的基礎之上增進民生福祉。首先,綠色金融是一種籌資機制,是一種調動更廣泛的金融資源來覆蓋環境治理、綠色升級巨大成本的制度安排。在環境治理上,“誰污染誰治理”的生產者責任原則是通行規則,但基于企業生產的環境負外部性持續積累時間長、影響范圍廣、治理成本高,用即期的企業收益、財政稅收來支付長期性的治理成本,本身就是一種期限“錯配”。而綠色金融中的信貸、股票融資等機制安排,可以用市場化機制調配全社會資源加快環境治理,支持企業綠色化的轉型升級。
綠色金融也構建了促進綠色發展的激勵機制??梢酝ㄟ^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通過貼息、擔保、再貸款、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等辦法降低綠色項目的融資成本、提高收益。同時,通過信貸投放、債券發行、股市融資等金融資源配套渠道,為綠色項目降低門檻,這更是激勵性的制度安排。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金融領域一直有一套完善的監管和約束機制,并且在不斷完善之中。人們有理由期待,隨著綠色和金融的融合,這套機制加快“平移”至對綠色項目的跟蹤、評價、考核等各環節,促進企業將綠色理念付諸行動。要不斷完善金融監管,強化綠色金融的約束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加強對“洗綠”等問題的監管,促進企業加快綠色轉型。
綠色,從“情懷”到行動,還需要更多撬動支點。綠色金融之外,更需要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制造等領域實打實的制度創新,形成對綠色發展多點發力、多極支撐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