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我國的經濟正處在迅速發展的階段,在社會的發展和環境問題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的突出。在這一背景下
低碳經濟就成了解決這一矛盾的必然選擇,而
碳金融體系正是對其起到支持作用的一個重要的發展環節。該文主要對
低碳經濟以及
碳金融的基本涵義進行解釋,并對碳金融的市場結構以及發展碳金融的必要性進行闡述,并在低碳背景下對我國的碳金融市場
低碳經濟及其碳金融的基本概述
低碳經濟和碳金融的基本涵義。關于低碳經濟它主要是說明在對一些高碳能源的消耗進行降低的一種經濟,也就是把低消耗低污染作為基礎的一種經濟,這一經濟的最為關鍵的思想就是在我國的市場機制的基礎上經過技術的創新以及制度的創新來對
新能源進行開發,從而在根本上對一些高碳能源的依賴得到改變,這樣能夠對于溫室氣體的排放在很大的程度上得以降低,最終實現經濟和低碳的共同發展。
對于碳金融的涵義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標準,從廣義上對碳金融進行解釋的話,它是由在金融行業進行從事的特定主體對
碳交易的市場所提供的金融支持以及服務這一范疇,碳金融包含以
碳減排作為主要目的的資金融通的活動以及基于
碳交易的投資活動和相關金融中介服務活動。從狹義的定義上來看碳金融主要就是企業間將政府所分配的溫室氣體排放權抑或是排放配額在市場的交易和轉讓而導致的金融活動。
低碳經濟和碳金融的關系辨析。低碳經濟在當前我國的發展過程中,是一個關鍵的經濟發展的模式,低碳經濟和碳金融之間的關系非常的密切,低碳經濟直接催生了碳金融的發展。對于低碳經濟的發展以及培育要通過金融資本以及先進的技術和相關的政策來進行支持,在這一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金融資本的支持,低碳經濟想要得到發展就要碳金融來對其緩解資金方面的問題,在低碳經濟的不確定性上對碳金融的產生也起到了主要作用,高碳向著低碳進行發展就需要碳金融體系的大力支持,而與此同時也能夠對碳金融的發展提供一個新的空間領域,故此,只有把低碳經濟的理念和碳金融體系的構建得到和諧的統一才能夠進一步的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進行。
同時低碳經濟的發展也是在碳金融的推動下得以實現的,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就是金融,它在對資源的優化配置的引導方面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國家在金融方面的發達程度直接對本國的資源配置效率有著影響,而碳金融是在金融體系當中對氣候變化應對的一個較為重要的環節,也是對可持續發展的一實現的一個有效的途徑,低碳金融是為低碳經濟的發展進行服務的,在碳金融興起的過程中,它為低碳經濟的進步在資金來源上得到了支持,成為了低碳經濟發展的動力所在。從本質上來講,它其實是和傳統的金融運動過程是相同的,均是對社會的閑散資金進行集聚的,并且碳金融對于我國的經濟結構的調整也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低碳經濟背景下碳金融市場的結構分析
碳金融市場包含
碳指標交易以及銀行貸款和直接投融資范圍內的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各種金融以及交易活動的總稱。在這一市場當中最為主要的存在三種交易的機制,即:情節發展機制以及國際排放貿易交易機制和聯合履行機制。
《京都議定書》的機制之外還在項目以及配額的模塊之內根據不相同的方式,對排放權交易的一、二級市場進行了建立,在當今的發展中,新型市場已經形成了兩類法律的框架以及典型的市場和多個交易的層次、較為廣泛的建立交易
平臺構成的碳交易市場結構。在《京都議定書》法律約束之下,各個國家的
碳排放額已經成為了一種比較稀缺的資源,這就為商品價值和交易的可能性提供了條件,由此便催生了以CO2為主的碳交易市場。在國際法的
碳排放交易制度和歐盟排放交易計劃它們組成了兩類法律的框架,把碳金融市場分為基于項目的市場以及基于配額的市場。
碳金融市場的天氣類金融衍生品在不斷的創新,并且也在慢慢的走向成熟。各個國家的金融機構為了能夠和低碳經濟的發展相互的契合,并幫助企業對天氣風險進行管理與轉移,于是就發展出了一些相關的天氣類金融類的衍生品,例如發現碳排放量
價格的
碳信用等。屆時全球的碳交易市場的容量將會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場,在
碳信用方面也將會取代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商品。
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的碳金融發展的必要性分析
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柱就是碳金融,在
節能減排方面我國的需求量比較大,一些減排的技術也已經具備,但是在資金上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僅靠政府的投入在資金的巨大需求方面還是不夠的,必須要在碳金融市場機制以及相關產品的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市場來進行融通。為了能夠對可再生能源技術平臺的搭建,在低碳經濟上得到順利的發展,就要減少排放增強能源的安全,而要對這些目標上得以實現,就需要政府在公共資源方面能夠充足的提供,把私人資本也要能夠在
清潔能源方面進行投入,從這一過程就可看到必須要建立創新碳金融的相關機制。碳金融主要就是以碳排放權交易作為核心碳金融產品的交易,其自身就存有復雜性,而在實際的交易過程中就會牽涉到諸多的部門,從它們在業務活動中的規模性收入上都能夠對GDP做出一定的貢獻。
碳金融是我國對國家化市場發展緊隨的必然選擇,碳金融對于我國的碳交易定價能力的提高能夠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碳排放權是買方主導的交易,在我國的碳排放資源方面比較的巨大,是在未來低碳產業鏈方面潛力最大的供給方,但在交易價格方面明顯的要比國際碳交易價格要低。故此,構建一個架構較為完整以及功能齊全的碳金融體系對于我國的低碳小牧的資金來源比較的有利,從而也能夠擺脫對發達國家買家依靠的狀況,從而提高我國的碳交易定價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推動我國的金融業戰略的轉型以及降低碳金融的風險,有助于提高我國在國際
碳市場的話語權。
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的碳金融市場的構建
從長期的發展角度來看,對于碳減排的問題是對碳金融市場的話語權進行爭奪的戰略問題,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我國在低碳發展的道路上和其它的一些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故此基于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碳金融市場的構建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內容。
首先要在碳金融的基礎設施以及制度上進行創新,轉變經濟的發展方式以及對低碳經濟進行發展,這些都需要制度進行規范,在碳金融的發展過程中對于法律保障體系要得到完善。在對國際碳金融的市場進行接軌的同時,對于定價權以及話語權的爭奪不僅僅是依靠金融機構同時還需要政府的支持,最為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在立法保障的領域得到完善。在具體的做法上主要就是對碳金融的立法要得到完善,由于碳金融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還是一個比較新的領域,交易規則比較的獨特,并且還會對國際國內的交易都有所涉及,在當前的法律上很難對碳金融的發展得以有效的適應,這就需要對于相關的法律進行修改,或者是出臺更有針對性的專項法規。要把碳金融的監管和立法兩者得到有效的結合,這樣能夠確保我國的碳金融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國內的碳交易市場的交易規則以及標準要統一的制定,從碳交易的市場中可以看到,我國是最大的排放國和減排國,故此建立相應的碳金融市場非常的有必要。而實際的發展并不是如此,碳交易定價權以及話語權仍然是發達國家作為主導,我國在這一方面還處在規則制定的邊緣,所以想要在資源的擁有量匹配的話語權以及定價權上平等的獲得,就要在碳金融放在國家的戰略高地,最大限度的參與規則的制定。
同時還要構建低碳投資環境的標準,從我國目前在這一領域的發展來看,對于低碳投融資還比較缺乏環境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多數還處在較為簡單的人工判斷識別的階段,在對低碳投融資環境標準建立下,設計一套科學、操作性強的評估體系以及方法,能夠引導金融資源在低碳經濟背景下實現更有效的配置,從而能夠輔助金融的機構擺脫對項目環境效應忽視的狀況。
在碳金融風險防范以及預警機制方面也要得到建立,在這一新興的事物發展的過程中必定會有各種的風險存在,這就需要對其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進行防范,并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從而保障碳金融的市場規范化的運營。監管部門就需要對一些具體的措施進行落實,成立專門的服務部門并鼓勵和引導商業銀行等積極的參與到碳金融的業務當中來。還要制定政策激勵與協調機制,加強碳金融的相關人才的儲備以及培養,打造專業化的隊伍,創新碳金融中介服務的體系,在碳金融產品上也要進行創新。
自從《京都議定書》于2005年2月16日開始生效后,溫室氣體的減排量也就演化成了商品,發達國家可以把幫助別國實現的減排量充當自己國家與公約約定的減排指標。目前,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碳排放交易國。
鑒于此,前來中國購買減排量的國外投資基金越來越多。根據國家發改委的信息,目前在發改委注冊的中國賣家達400家,國外買家達100家,雙方成交的項目達幾十個。
但在
北京成立碳交易中心之前,境外買家都是直接在中國尋找企業賣家進行談判。在這個過程中,中方企業通常處于弱勢地位,成交的價格與國際上的價格相去甚遠。于是,成立全國碳交易中心的需求就越來越急迫。北交所下屬的
環交所的2014年上半年成交數據顯示
環交所碳排放權配額交易活躍,上半年共成交158.85萬噸,成交額7100萬元,居全國七個碳排放權交易
試點前列。
低碳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了未來世界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而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發展還處在一個初級的階段,在很多的地方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探究,構建多層次的碳金融市場以及發展的體系,是目前我國正需要進行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對以上的相關介紹分析,希望能夠對這一領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