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建設再迎里程碑。5月1日,《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正式施行,作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第一部專門法規,《條例》首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了
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作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重要補充,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也于1月22日啟動,通過開展核證自愿減排量(
CCER)交易為各行業各類市場主體的節能減碳行動提供支持,是
碳市場體系的又一重要市場機制。自此,全國碳市場和地方碳市場平行運行,強制減排市場和自愿減排市場互相補充,共同構成我國的碳市場體系。
近期,華泰證券播客欄目《泰度Voice》邀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原副主任馬愛民、華泰證券研究所能源轉型首席分析師劉俊及華泰證券固定收益部
碳金融業務負責人蔣璨,通過多視角的對話科普中國碳市場的前世今生與未來發展,圍繞“形成合理有效的
碳價,充分引入金融要素,應對國際能源政策變化”等焦點問題深入討論。完整對話剪輯為上下兩期播客節目,上線微信公眾號“華泰證券頻道”。在此節選部分對話整理如下:
蔣璨:《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從今年5月 1 號正式實施。請介紹下《條例》出臺的背景及重要影響?
馬愛民:生態環境部在 2020 年制定發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的管理辦法,今年的年初,國務院批準發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稐l例》和《辦法》有很大區別。
第一個方面是管理體系,過去的《辦法》是生態環境部一個部門的規章,所以它不可能規定其他部門的工作職責。但上升了《條例》之后,我們就可以看到在碳市場的建設方面,還涉及到其他部門管理的職責?,F在,各個部門的工作分工就比較清晰了。
第二個方面是制度性的規定更加具體,比如說風險防控制度、最大持有量限額、風險準備金等等。當然《條例》中是做出了一些原則性的規定,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細化,但提出這些制度性的要求是很重要的。
第三個方面是對于數據質量的強調,全國碳市場啟動之后,個別企業出現了一些數據質量的問題?!稐l例》中規定了這些重點排放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的報告核查制度,原始數據的記錄保存期限,第三方機構工作要求等等。
第四個方面是強化了法律責任。盡管過去也有類似的規定,但是限于部門規章到受立法權限的限制,大家普遍感到采取的懲罰措施力度不夠。但上升到《條例》以后,進一步細化了各種類型的追責情形,法律責任的強化是對我們未來碳市場健康發展的保障。
蔣璨:自愿減排市場其實是對強制碳市場的一種靈活補充,它希望通過鼓勵更多的參與主體自愿開展減排項目,從而產生減排量的交易。請馬主任介紹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也就是我們通常簡稱的CCER機制。
馬愛民:CCER 實際上是通過鼓勵在我們強制性碳市場覆蓋范圍以外的那些企業,按照統一的技術規范自愿采取減排的行動,產生的減排效果在經過第三方機構的核證以后可用于市場交易。
我們 2011 年啟動了地方碳市場的
試點, 2012 年國家發改委就發布了自愿減排交易的管理辦法,真正的交易 2015 年開始,實際上還早于我們全國碳市場的啟動。我們第一版的管理辦法中,明確了對減排項目、減排量交易機構、第三方審定核查機構以及項目
方法學等方面的內容。我們先后備案了大約 200 個
方法學,批準了 9 家交易機構,批準了 12 個第三方核查機構,總共簽發7, 700 多萬噸的減排量。全國碳市場允許使用不超過總量 5% 的CCER用于抵銷,在前兩個
履約周期中抵銷了將近 7, 000 萬噸。其中 50% 多是用于全國碳市場上的抵銷,還有不到 50% 是在地方碳市場上。只有少量是用于公益性的自愿注銷,比如說我們召開了冬奧會,有關機構就自愿注銷了幾十萬噸抵銷我們冬奧會的排放。
蔣璨:相較國際成熟的碳市場,如歐盟碳市場,我們目前的碳價跟國際的碳價還有非常大的差異。市場上有一些聲音擔心如果碳價過低,企業的減排動力可能不足,如何看待碳價機制?
馬愛民:我們建立碳市場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形成一個合理的碳價機制,以便向社會發出清晰的信號。歐盟現在的碳價大約是在50-60歐元一噸的一個水平,我們現在是80多塊人民幣、10歐左右,看起來確實差異比較大。但是國際上也并不是都像歐盟那樣高,我們的鄰居韓國現在大概是 6- 7 美元一噸的水平,還比我們要低,所以我們的碳價在國際上并不是最低的。
現在碳價可能比很多人期望的低了一點,我想是有多種原因,一個是我們現在還存在著一些低成本的減排機會,使得我們的減排成本相對于這些發達國家來說本身就要低。另外一個方面,我們碳市場剛剛起步,配額的發放略有寬松,當然這也是考慮到我們碳市場啟動初期要讓我們的市場能夠正常的運轉起來,碳價過高的話會給企業增加過大生產經營的成本,也不利于我們的長期發展。所以未來一個時期可能還是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來形成合理的碳定價機制。其實,過去的兩年多時間,全國碳市場的碳價從開始時的48元到現在的近90元,還是在穩步提高的。
劉俊:碳價肯定會刺激
新能源的需求,但它可能并不是直接的聯系。因為我們現在的碳市場對于電力行業的覆蓋主要還是針對火電燃氣技術,所以未來企業在購買傳統火電的時候,不僅要支付可能更貴的
價格,還要再加一個
碳減排的
價格,碳價就體現在電價里面?,F在
新能源從過去補貼的高價的新能源,到現在低價、中午甚至出現負電價的情況,顯然變得越來越劃算。我們雙碳目標和碳市場的推行,其實對于新能源有很多正向的激勵作用,也必然會推動新能源的進一步發展。
蔣璨:近期,三大交易所均發布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的指引(試行)。指引與國際標準全面對接,并且對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有了更細化的披露要求,如何解讀指引與碳市場建設的關系?
馬愛民:企業的碳排放數據確實是非常重要的,既是我們管理部門強化監督管理的一個必須的條件,也是這個企業接受社會監督的一個條件。我們現在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以不同的形式來發布自己的碳排放的信息。有的企業是有專門的關于碳排放狀況的報告,也有很多企業是把它放在 ESG 的報告中。
因為碳市場和很多市場不太一樣,碳市場交易的產品是排放的配額,是一個無形的商品,表面看起來就是數字,但是交易的時候它是真金白銀的,所以碳市場數據的質量高低直接關系到我們市場的成敗。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可靠的排放數據,你所交易的產品完全可能是一個虛假的,失去了這樣的信用,以后這個市場就不可能得到健康發展。
所以未來企業的碳排放信息的披露方面,一個是要注意公布的信息的全面性,不能說只披露結果。既要說現在排放多少碳,也要包括所設定的目標,取得的進展,為此所做出的投入、制定的計劃等。第二是碳排放信息的準確性,簡單一句話,不能低估自己的排放,不能高估自己的減排成效。第三是信息公布的及時性,現在很多企業都是年報的形式來公布這些信息,但實際上對于一些重大的情況需要更及時的披露,所以現在實際上我們現在要求重點排放企業逐月要報告它的信息,當然現在向社會公開可能還沒有實現這一點。第四點是數據的可比性,這里邊就涉及到比如說你的覆蓋的范圍,你所使用的方法要可比,不能說我今年公布的信息跟去年公布的信息比口徑變了,也不做任何說明,實際上兩年信息可能是完全不可比的,那你有可能會對社會發出一個錯誤的信號。
最近,我在和有些機構和
專家一起研究起草企業碳排放信息的自愿披露的團體標準,就是希望能夠幫助企業更好的理解應該怎么樣來披露自己的信息,披露自己的哪些信息,怎么樣對企業披露信息的情況作出一個適當的評價,以便這些企業能夠改進自己的信息披露。
劉?。簾o論是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還是自愿減排市場,相信在未來中國的經濟轉型、能源轉型中一定會發揮更大助力作用,幫助實現雙碳目標。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