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生態環境部與國家統計局聯合牽頭建設的“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以下簡稱“因子庫”)第一版現已正式上線運行。社會各界可登錄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網站(https://data.ncsc.org.cn/factoryes/index),查詢相關行業溫室氣體排放因子并參考使用。
什么是因子庫?這個數據庫有什么用?公眾可以自己用嗎?針對這些問題,澎湃新聞采訪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統計核算研究部主任馬翠梅。
因子庫有什么用?
“排放因子即排放系數。”馬翠梅說,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是核算
碳排放的重要參數,發布和定期更新全面、準確、透明的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是建立統一規范
碳排放核算體系的重要基礎。
因子庫的上線將為社會各界開展碳排放核算提供基礎數據支持,方便各類主體開展碳排放核算,有效降低全社會碳排放核算成本,增強碳排放核算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提升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基礎能力。
馬翠梅解釋說,以煤炭為例,燃燒一噸標煤到底排放多少二氧化碳,一噸標煤的碳排放量就叫排放因子。因子庫涵蓋了主流的生產工藝排放,本地化來源的數據能夠代表中國的情況,但它不是一個絕對的平均概念。
馬翠梅說,因子庫建設的直接作用是服務于碳核算。對企業而言,因為碳排放的實測成本比較高,有些排放因子相對穩定,不可能、有時也不必要每家企業都實測自己的排放因子,但企業要做自己的“雙碳”規劃或者ESG信息披露等,得知道自己的排放底數是多少,這時就可以用因子庫的數據直接核算。另外,研究機構也可以使用因子庫數據更方便地對行業企業減碳效果進行政策評估。
企業用得上嗎?
“在沒有因子庫之前,企業一直呼吁國家發布溫室氣體排放因子,因為自己實測排放因子技術要求比較高,一些企業之前只能從文獻里或者國家發布的核算標準附錄里面找缺省值,但那些缺省值大多也是用的國際數據,或者較為陳舊的數據,不符合我國最新情況。另外,由于大家從不同來源找到的排放因子往往不同,這就導致同一個行業企業之間碳排放核算結果的可比性較差。”馬翠梅說。
馬翠梅表示,因子庫建設也可為全國
碳市場碳排放數據核算提供支撐。當企業未開展燃煤低位發熱量,元素碳含量等煤質數據實測,或實測不符合生態環境部印發的全國
碳市場技術規范要求時,重點排放單位可運用缺省值數據進行碳排放數據核算。
另外,馬翠梅提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都有主管部門發布的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從國際上看,國家主管部門發布的因子庫更具權威性,對涉及海外業務的企業更加有利。
因子庫第一版發布的因子主要為行業企業排放因子,具體包括燃料燃燒、煤炭生產、碳酸鹽使用、熟料生產以及能源用作原材料、廢水和固廢處理、農業生產等直接排放因子,以及凈購入電力等隱含排放的間接排放因子,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以及含氟氣體等溫室氣體。
公眾可以用因子庫自測碳排放嗎?
馬翠梅介紹說:“公眾可以利用因子庫來測算個人或家庭的碳排放行為,例如,家庭碳排放主要體現在用電、燃氣以及車輛燃油排放上,每個家庭都能通過繳費單等方式看到自己的用電量、燃氣量和汽油消費量,因子庫里有天然氣和汽油燃燒的排放因子以及細分到省份的電力排放因子,如果公眾想測算排放量就很容易做到了。”
另外,近年來許多企業宣布了自己的“雙碳”目標,也會公布他們的目標進展,如果企業披露的數據比較透明,公眾或非政府組織可以對企業披露的信息進行校核,驗證他們的“雙碳”目標是否能如期實現,進而加強對品牌企業減碳的監督,這對于公眾低碳意識的提升也是有幫助的。
在因子庫的后續更新方面,生態環境部氣候司負責人表示,為使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更能反映我國現行主流技術工藝,符合我國最新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參考其他國家經驗,未來擬按年度更新因子庫內容,逐步提高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同時,由于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涉及的行業領域眾多,為使因子庫數據更有代表性,以及不斷提高數據準確性,生態環境部氣候司也鼓勵行業協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及個人等社會各方參與因子庫的更新工作。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