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碳密集領域集中在有色、能源、電力、化工、交通等基礎工業領域,對外出口的產品整體碳強度較高。建議健全支持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
碳足跡核算體系建設,助力制造業企業更好地應對國際
綠色貿易規則。”陜西省政協委員、銅川大數據產業園主任劉振宇認為,需加快建立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影響下陜西省維護“雙鏈”安全與實現“雙碳”目標的協調機制與應對策略。
2024年,陜西西安成功入選全國首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
試點城市;榆林市、西咸新區也同時成功入選國家首批35個碳達峰
試點城市和園區。
劉振宇表示,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本質是為進口產品設立一個虛擬的碳定價機制。隨著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CBAM啟動和進入過渡期,將會進一步增加維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的成本。
“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管理除了需要行業主管部門加強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的研制和背景數據庫建設,還需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商用數據庫建設,特別是支持金融機構逐步建立以產品碳足跡為導向的企業綠色低碳水平評價制度。”此外,劉振宇還認為,應搭建國際合作交流
平臺,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同時,加強與歐盟、美國等開展包括CBAM、
碳中和等領域的戰略對話,提高陜西省出口型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維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
“梳理全省可能受‘碳壁壘’影響的產業、產品目錄清單,盡快開展全省重點企業碳足跡
碳排放因子基礎數據收集工作,啟動碳足跡核算評價體系、
方法學核算體系建設,開展碳足跡評價試點,建立碳足跡核算評價體系、排放因子數據集及核算模型、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爭取在2025年底前完成重點企業產品碳足跡核算。”劉振宇建議分步驟完成陜西省重點企業產品碳足跡核算工作。
“陜西省具有發展光伏產業的優勢,需要繼續強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持續推進光伏技術創新和產業鏈體系建設,重點推進‘
新能源+制造業’示范項目建設,大力提高地熱能、風能、太陽能等
清潔能源發電裝機量,暢通向制造業密集的工業園區、重點企業的綠電供應通道,推動
新能源就地消納和直接利用。”劉振宇表示,還應增加綠電生產和消費,降低產品碳排放。光伏等綠電生產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手段,全球綠色貿易壁壘要求積極開展碳足跡認證,降低內部產品碳排放,對光伏產業鏈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光伏企業不斷升級生產技術,同時增加綠電消費,早日形成近零碳產業鏈。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