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網排放因子是計算碳排放的關鍵參數
電網排放因子源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提出的一種碳排放估算方法——排放因子法。其含義是:企業購入電力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用購入電量乘以電網排放因子得出。
電網排放因子的計算方法是:一定區域范圍內所有發電企業的碳排放總量,除以當地電網的總供電量。在實際操作中,還需要考慮如何確定地理邊界、如何計量電網間的電力流出流入量,以及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環境效益如何劃分等問題。
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徐沈智等人發表的《國內外電力平均排放因子及計算方法對比分析》一文稱,統計計算法是目前國內外確定電網排放因子數值的主流方法。該方法以年度電力行業碳排放量和發電量為基礎,數據相對易得,缺點是以年為時間尺度和以省為最小空間尺度難以充分反映新型電力系統碳排放的時空差異性。
另一種確定電網排放因子數值的方式是實時計算法,以電網實時調度數據為基礎,能夠反映電力碳排放的時空特性,缺點是計算方法復雜且依賴電網調度數據,應用主體具有排他性,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
電網排放因子的意義在于將發電側的直接碳排放,分攤到使用電力的消費側。這里的邏輯是:企業或個人用電時沒有產生碳排放,但這些電量背后的碳排放量是使用者的間接碳排放。
中電聯
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志軒對《財經十一人》表示,電網排放因子的數值大小取決于發電過程的直接碳排放量。因此,該數值計算準確的前提是:發電側的直接碳排放必須計算準確。發電端的碳排放量可以用電力企業的平均發電煤耗和煤的平均碳含量等參數估算,并不難。但如果要算得非常精確,就有較大的技術難題了,因為無法精確獲取各個環節的參數。
王志軒說,將電網排放因子計算得非常精確沒有實際意義,這就跟你不需要精確知道手上有多少個細菌再來決定如何洗手一樣。電網排放因子的數值精準到什么程度,取決于政策導向。比如,電網在傳輸過程中要損耗電能,這部分電能的碳排放量計算給誰呢?可以分攤到用戶,也可以計算到電網企業,還可以忽略這部分,就看政策制定者想怎么定規則。
目前,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新西蘭等國家定期發布電網平均排放因子。英國、新西蘭發布全國范圍的電網平均排放因子。澳大利亞考慮了電網間的交換電量,英國考慮了進口電量,但大部分國家不考慮電量交換。歐洲環境署(EEA)從1990年開始,每年統計和更新歐洲各國及歐洲平均的電力碳排放強度。
EEA的計算方式與中國的電網排放因子基本相同。該數值從發布之初的0.524噸二氧化碳/兆瓦時,降到了2021年的約0.289噸二氧化碳/兆瓦時,比 1990 年減少了45%。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