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pr3nx"></address><address id="pr3nx"></address>

    <noframes id="pr3nx">

      <address id="pr3nx"><address id="pr3nx"><listing id="pr3nx"></listing></address></address>

      <form id="pr3nx"><th id="pr3nx"><th id="pr3nx"></th></th></form>

      李清如:中日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隱含碳的測算及影響因素分析

      文章來源: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碳交易網2017-09-06 14:37

      基于GTAP 9數據庫,構建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測算中國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1)商品和服務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結果表明,中日兩國在貿易隱含碳的規模、平衡狀態、區域結構和行業流向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隱含碳高于進口,屬于碳排放的"國內承擔、國外消費"模式;而日本的進口隱含碳高于出口,屬于"國內消費、國外承擔"模式。"一帶一路"沿線的大多數國家,是中國國內碳排放的實際消費國和日本國內消費的碳排放實際承擔國。貿易體量、隱含碳密集度和貿易結構是造成中國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隱含碳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貿易隱含碳; MRIO模型; 日本; 中國;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作者簡介]李清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文章來源]《現代日本經濟》2017年第4期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商品在生產過程中, 由于能源消耗和中間品投入而產生直接和間接的碳排放。隨著國際貿易的深化發展, 商品生產環節和消費環節在地理上相分離的現象變得更加普遍。商品消費國可以通過對外貿易調整國內生產結構和海外生產分布, 在滿足本國消費需求和減排目標的同時, 將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轉移至商品生產國和出口國。這種國際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問題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n g.com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和溫室氣體排放國。據2015年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公布的統計數據, 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世界排放總量的20%[1]。其中, 有相當一部分碳排放是源于生產出口商品。在過去的幾十年中, 中國參與全球生產網絡的程度不斷加深, 對外貿易額迅速擴大, 成為全球制造業的主要供應者之一。但是, 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對資源和能源的依存度較高, 在國際分工中仍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 出口產品主要依賴勞動和資源密集且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組裝環節, 進口產品和出口產品的隱含碳排放水平嚴重不匹配, 承接了大量國際貿易中的隱含碳轉移。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中日兩國對外貿易中均占據重要地位。日本作為傳統發達國家和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在沿線地區有著長期且深遠的政治和經濟布局, 是“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的重要干預變量。特別是近年來, 日本在經濟層面全面加大對沿線地區的戰略投入。一方面, 日本利用開發援助和文化輸出, 積極拉近與沿線國家的關系, 營造輿論攻勢;另一方面, 日本擴大對沿線地區的貿易和投資, 推進海外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的建設, 在控制核心技術和高附加值生產環節的同時, 實現高能耗和低附加值產業的轉移?;诖? 本文擬對中國和日本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商品和服務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進行測算, 并在此基礎上, 分析兩國貿易隱含碳的流向及影響因素, 以期對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提供借鑒。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一、貿易隱含碳的相關文獻回顧

      商品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產生的直接和間接碳排放“隱含”在商品流轉中, 一國或地區出口商品和進口商品之間的隱含碳差異構成了該國或地區對外貿易中的隱含碳平衡。貿易隱含碳及相應的責任劃分是國際貿易與環境機制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早期較為典型的研究, 例如Wyckoff和Roop (1994) [2], 測算了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英國和美國等6個OECD國家1984至1986年間制成品進口中的隱含碳規模, 結果發現這些國家制成品進口中隱含大量碳排放, 約占其總排放量的13%。他們的研究指出, 那些以控制本國國內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的氣候政策可能是無效的, 因為可以通過進口高碳產品滿足國內消費需求。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Ahmad和Wyckoff (2003) [3]以及Lenzen等 (2004) [4]測算了不同國家對外貿易中的碳含量, 以評估生產和消費的環境后果及對氣候政策的影響, 其研究方法與分析結論在后續的文獻中被廣為引用。Ahmad和Wyckoff (2003) [3]的研究表明, 從整體來看OECD國家消費碳排放高于生產碳排放, 1995年其隱含碳凈進口大約相當于國內碳排放總量的5%, 其中, 美國、日本、德國和法國等國家是主要的隱含碳凈進口國, 而中國和俄羅斯是OECD國家凈進口隱含碳最大的來源地。Lenzen等 (2004) [4]針對丹麥及主要貿易伙伴構建了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 結果發現, 在考慮多邊貿易的情況下, 1997年丹麥出口和進口中的碳含量均超過國內碳排放總量的60%。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鑒于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全球貿易和溫室氣體排放中的重要作用, 一些學者對此進行了相應的研究。Shui和Harriss (2006) [5]分析了中美貿易對碳排放的影響, 結果表明, 1997—2003年間, 中國全部碳排放中約7%~14%是為了向美國出口而生產的產品, 而如果這些消費品在美國本土生產, 美國的碳排放將會增加3%~6%。Pan等 (2008) [6]測算了中國對外貿易中的隱含碳平衡, 結果發現, 中國出口隱含碳排放大大高于進口隱含碳排放, 2002年中國隱含碳凈出口接近國內碳排放的1/5, 美國和日本是中國出口隱含碳最大的消費國, 發達國家國內碳排放的統計可能缺乏可信性, 因為生產側碳排放可以被轉移到中國等其他國家。其他的一些研究, 如LI和QI (2010) 、LIN和SUN (2010) 、LIU和MA (2011) 、DU-AN等 (2012) 以及彭水軍等 (2015) 亦得出類似的結論[7-11]。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隨著研究方法的擴展, 一些學者基于全球貿易分析 (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 GTAP) 數據庫, 構建多區域投入產出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RIO) 分析框架, 對貿易隱含碳進行綜合研究。例如, Peters和Hertwich (2008) [12]與Davis和Caldeira (2010) [13]分別使用GTAP 6和GTAP 7數據庫, 對2001年和2004年國際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進行測算。結果發現, 主要發達國家的進口隱含碳高于出口隱含碳, 是隱含碳凈進口國;而原料出口型國家, 如俄羅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 情況正相反;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出口中隱含大量碳排放, 發達國家是主要的消費者。Rutherford (2010) [14]通過構建MRIO模型檢驗了世界范圍內商品生產的碳足跡, B9hringer等 (2013) [15]進一步使用GTAP 8數據庫, 測算了不同國家進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 并對環境政策的效果進行了評估。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上, 本文將研究擴展至“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 基于GTAP 9數據庫和多區域投入產出分析方法, 對中國和日本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進行測算與分析。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 研究方法

      從產出角度來看, 產品可以用于出口或者最終消費, 也可以作為中間投入品投入生產。從投入角度來看, 總投入包括國內生產的中間產品投入, 進口的中間產品投入, 生產要素投入 (包括熟練勞動力、非熟練勞動力、資本、土地和其他資源) 以及稅收。對于某一行業來說, 總產出應與總投入相平衡?;诖? 一國某一產品中的全部隱含碳排放可以分解為3個部分:第一, 由于使用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而直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第二, 由于使用國內中間投入品而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第三, 由于使用進口中間投入品而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以r和s表示國家或地區, g和i表示產品或行業;xgr表示國家r (或地區r, 以下表述相同) 生產產品g的隱含碳密集度, xgr表示國家r進口產品g的隱含碳密集度, xj表示國際運輸服務j中的隱含碳密集度;vomgr表示r國g產品的總產出, CO2egr表示r國g產品的直接碳排放, vdfmigr表示r國g產品的國內中間投入品i, vifmigr表示r國g產品的進口中間投入品i, vimir表示r國i產品的總進口, vxmdisr表示s國對r國i產品的出口 (即r國對s國的進口) , vtwrjisr表示s國對r國i產品出口過程中產生的運輸部門j的進口運輸成本, vtwj表示運輸部門j的總運輸成本, vstjr表示r國j部門提供的國際運輸服務。根據Rutherford (2010) [14]和B9hringer等 (2013) [15]的分析方法, 基于GTAP 9數據庫, 本文構建的隱含碳排放的投入產出關系如下: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進口的產品可以作為中間投入品, 也可以作為最終消費品。從產出角度來看, 總進口可以分解為中間投入需求和最終消費需求。從投入角度來看, 總進口包括進口產品成本、運輸成本和進口關稅?;诖? 總進口中的隱含碳排放可以分解為產品中的隱含碳排放和運輸中的隱含碳排放, 即: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n g.com

      對于運輸部門j, 運輸中的隱含碳排放, 應與各國為提供國際運輸服務所產生的投入中的隱含碳排放相平衡, 即: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基于以上各式, 一國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Cr可以表示為: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相應的, 一國進口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Cr可以表示為: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最后, 隱含碳凈出口, 即貿易隱含碳平衡可以表示為:Cr=Cr-Cr。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二) 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自GTAP 9數據庫。GTAP創建于1992年, 旨在為經濟學研究界提供一個量化分析國際經濟及相關問題的國際性綜合數據庫, 最新版本為2015年發布的GTAP 9。在以往版本的基礎上, GTAP 9更新了數據年份和區域范圍, 以2004年、2007年和2011年作為基準年, 將世界細分為140個國家和地區, 提供了宏觀經濟、雙邊貿易、關稅以及能源等多區域投入產出分析所需的數據。相對于其他國際性投入產出數據庫主要關注于OECD國家和有限的非OECD重點國家, GTAP 9覆蓋的區域更全面, 能源和環境數據年份距離現在更近, 與本文“一帶一路”的研究視角相契合。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為了表述更加清晰, 在以下的研究中, 我們將GTAP 9數據庫包含的57個行業歸集為20個行業進行列報, 分別為:農林牧漁, 能源, 其他資源, 食品加工及飲料煙草制品 (以下簡稱“食品加工”) , 紡織服裝, 皮革制品, 木制品, 造紙印刷, 煤炭和石油制品, 化學、橡膠和塑料制品 (以下簡稱“化學工業”) , 非金屬礦物制品, 鋼鐵和有色金屬, 金屬制品, 運輸設備, 電子設備及其他機械設備 (以下簡稱“機械設備”) , 其他制造業, 水電燃氣生產及供應 (以下簡稱“水電燃氣”) , 建筑業, 交通運輸業, 其他服務業。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三) 研究范圍

      表1“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研究范圍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一帶一路”為開放型區域合作倡議, 因此, 在界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時, 并沒有具體的空間局限?;贕TAP 9數據庫的數據結構以及沿線國家與中國和日本的經濟聯系, 本文將研究重點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南亞地區、東北亞地區、東歐中亞地區以及西亞北非地區, 涉及的主要國家參見表1。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三、中日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隱含碳的測算及結構分析

      (一) 中日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隱含碳的總體規模

      基于上述模型和數據, 首先對中國和日本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總體規模進行衡量。如表2所示, 中日兩國的貿易隱含碳存在很大差異。2004年至2011年間,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均大幅上升。2011年, 中國生產并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的商品中隱含碳排放達到621.95MT (百萬噸) , 約是2004年的兩倍;而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產并由中國進口的商品中隱含碳排放達到321.66 MT (百萬噸) , 是2004年的1.6倍。期間, 出口隱含碳在2004年至2007年間迅速增長, 2007年后增長速度放緩, 但依然保持較大的增長幅度, 進口隱含碳則在2007年至2011年間增長幅度擴大。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與此不同, 日本出口隱含碳在2004年至2007年間有所上升, 幅度并不大, 且這之后便不再出現上升趨勢, 進口隱含碳則一直維持在150MT左右的程度。2011年, 中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中的隱含碳排放達到日本的6.5倍。這一部分貿易隱含碳排放由中國國內承擔, 商品和服務則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消費。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在隱含碳平衡方面,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隱含碳凈出口國。2004年至2011年間, 中國隱含碳凈出口規模不斷擴大, 這說明出口隱含碳的增長速度超過了進口。由于出口的商品由中國本國國內生產并承擔相應的碳排放, 進口商品則由來源國國內生產并承擔相應的碳排放, 這意味著, 中國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貿易時, 國內生產碳排放大于消費碳排放, 屬于隱含碳的“國內承擔、國外消費”模式。與此相反, 日本則一直是隱含碳凈進口國, 意味著日本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貿易時, 國內生產碳排放小于消費碳排放, 屬于隱含碳的“國內消費、國外承擔”模式。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表2 中日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隱含碳的總體規模 (MT)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n g.co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 o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二) 中日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隱含碳的區域結構

      表3列示了中國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隱含碳的區域結構, 如前所述, 本文將研究重點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南亞地區、東北亞地區、東歐中亞地區以及西亞北非地區。GTAP 9數據庫以2004年、2007年和2011年為基準年, 為了使分析更加清晰和準確, 在行業和區域結構研究時, 采用距離現在最近的基準年2011年的數據。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如表3所示, 中國在上述五大區域均為隱含碳凈出口國。東南亞在中國出口隱含碳和進口隱含碳中均占據較高比重, 同時也是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最大的隱含碳凈出口對象, 其中, 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和泰國吸收了中國大量的隱含碳凈出口。西亞北非是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僅次于東南亞的隱含碳凈出口對象, 阿聯酋、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是其中主要的吸收國。南亞的整體規模雖然不高, 但中國對印度出口商品中的隱含碳規模十分可觀, 印度更是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隱含碳凈出口排名第一位的國家。此外, 東北亞涵蓋了中國重要的貿易對象, 中國對韓國和俄羅斯出口和進口商品中的碳含量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表3 中日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隱含碳的區域結構 (MT)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與此相對應, 如表3所示, 日本在五大區域均為隱含碳凈進口國。日本出口隱含碳的區域結構相比中國更加集中, 主要流向東南亞和東北亞, 這兩大區域占比3/4以上, 而南亞和東歐中亞占比非常小。進口隱含碳則主要集中在東南亞、東北亞和西亞北非地區。西亞北非是日本凈進口隱含碳主要的來源地, 其次是東南亞地區。 夲呅內傛萊源?。骇鎲┨?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從國別來看, 西亞北非地區的卡塔爾、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 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以及東北亞地區的俄羅斯, 是日本隱含碳凈進口的主要來源國。值得注意的是, 上述國家除了卡塔爾, 均為中國隱含碳凈出口對象。這一現象存在于大多數沿線國家中, 這說明大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進口中國商品中的碳含量超過出口中國商品中的碳含量, 是中國碳排放的實際消費國;而與日本的關系則恰恰相反, 出口日本商品中的碳含量超過進口商品中的碳含量, 是日本國內消費的碳排放承擔國。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三) 中日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隱含碳的行業結構

      表4列示了中國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隱含碳的行業結構。如表4所示, 在農業和能源資源領域, 中國和日本均為隱含碳凈進口國;中國在全部制造行業和大部分服務行業為隱含碳凈出口國;日本在大部分制造行業和全部服務行業為隱含碳凈進口國。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如表4所示, 中國出口隱含碳主要流向紡織服裝、化學工業、鋼鐵和有色金屬、機械設備等制造行業, 其中, 機械設備制造業約占中國全部出口隱含碳的1/3;進口隱含碳主要源自能源、其他資源、化學工業、機械設備等行業, 其中, 能源及其他資源合計和化學工業各占進口隱含碳總量的1/4左右;隱含碳凈出口則集中在紡織服裝和機械設備等行業。與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 日本出口隱含碳主要流向化學工業、鋼鐵和有色金屬、機械設備、運輸設備等行業, 其中, 鋼鐵和有色金屬、機械設備占比較高;進口隱含碳分布相對分散, 主要源自能源、煤炭和石油制品、鋼鐵和有色金屬、機械設備等行業;隱含碳凈進口則集中在能源、煤炭和石油制品等行業。 夲呅內傛萊源?。骇鎲┨?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表4 中日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隱含碳的行業結構 (MT)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夲呅內傛萊源亍:ф啯碳*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如果對制造業各行業進一步歸類, 將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皮革制品、木制品和造紙印刷歸類為勞動密集型產業, 化學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鋼鐵和有色金屬、金屬制品、運輸設備、機械設備歸類為資本密集型產業, 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中日兩國貿易隱含碳的不同特點。相對于日本來說, 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在中國出口隱含碳中占比較高, 特別是紡織服裝業, 成為中國隱含碳凈出口的主要行業之一。而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在日本出口隱含碳中占比非常低, 日本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各行業上均為隱含碳的凈進口國。整體來看, 中國和日本在資本密集型制造業方面均為隱含碳凈出口國, 但是中國的隱含碳凈出口規模要比日本大得多。其中, 機械設備制造業在中日兩國出口和進口隱含碳總量中均占據很高比重, 反映了這一行業國際生產網絡的擴展;運輸設備制造業是日本出口隱含碳的主要行業, 但在中國并不顯著。此外, 煤炭和石油制品業是日本隱含碳凈進口的主要來源之一, 中國則與日本的情況相反, 為隱含碳的凈出口國。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四、中日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隱含碳的影響因素

      在上一部分中, 我們對中國和日本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進行了測算, 可以發現, 中日兩國在貿易隱含碳的規模、平衡狀態以及區域和行業流向等各方面均存在很大差異。那么, 是什么因素造成了這些差異, 在接下來的這一部分中, 我們將對中日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隱含碳的影響因素進行分解和量化研究。 夲呅內傛萊源?。骇鎲┨?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一) 貿易規模

      首先, 貿易規模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是因為, 出口和進口規模大的國家, 其貿易商品中的碳含量可能會高, 而出口順差的國家, 在貿易隱含碳平衡中可能也會是順差, 反之亦然, 這是非常直觀的考慮。根據這一考慮, 我們將中國和日本在觀測期間內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商品和服務貿易的變化情況列示在圖1中。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圖1 中國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規模 (億美元)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資料來源:GTAP 9 Data Base (https://www.gtap.agecon.purdue.edu/databases/v9/default.asp) 。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com

      如圖1所示, 中國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在2004年到2011年間均呈現出上升趨勢, 但是, 相對來說, 中國的增長速度更為顯著。2004年,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出口總額為1 389.78億美元, 低于日本的1 623.26億美元;進口總額1 876.42億美元, 略高于日本的1 745.28億美元。至2011年, 中國出口額大幅增長至5 549.32億美元, 約是2004年的4倍, 超過同年日本出口額 (2 666.55億美元) 的1倍左右;進口額增長至5 250.86億美元, 約是同年日本進口額 (3 435.41億美元) 的1.5倍。2011年,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貿易順差達到298.46億美元, 日本則為貿易逆差768.87億美元。與此相對應, 中國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也在迅速增長, 而在隱含碳平衡方面, 中國是隱含碳凈出口國, 日本則是隱含碳凈進口國。因此, 從這一角度來說, 進出口規模的確是影響貿易隱含碳的因素。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但是, 也應注意到, 貿易規模并不能全部解釋中國和日本對外貿易隱含碳的差異。第一, 從總體來看, 中日兩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出口和進口貿易規模均呈上升趨勢, 但是, 中國的貿易隱含碳隨之大幅增加, 日本卻并沒有顯現出明顯的增加狀態, 甚至, 出口隱含碳還有所下降。第二, 從區域細分來看, 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貿易逆差主要來自于西亞北非地區, 在其他4個區域基本都是貿易順差;而中國除了在西亞北非地區是貿易逆差以外, 在其他區域有順差也有逆差。但是, 在前文對貿易隱含碳的區域結構分析中可以看出, 中國在五大區域均表現為隱含碳凈出口, 日本則均為隱含碳凈進口國, 隱含碳平衡狀態與貿易順差或逆差狀態并不相符。因此, 很顯然, 貿易規模并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二) 隱含碳密集度

      隱含碳密集度, 即單位貿易中的碳含量是另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單位出口中的碳含量高, 那么在相同的出口規模下, 隱含碳總量就有可能高;如果單位出口中的碳含量超過單位進口中的碳含量, 那么在出口和進口規模相同的條件下, 就可能表現出隱含碳的凈出口狀態, 反之亦然。根據以上考慮, 表5列示了中國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單位出口中的隱含碳量 (以下簡稱為“出口隱含碳系數”) 以及單位出口和單位進口中的隱含碳之比 (以下簡稱為“隱含碳相對系數”) 。如前所述, 為了使分析更加清晰和準確, 采用GTAP 9數據庫中距離現在最近的基準年2011年的數據進行測算, 以下部分同此。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出口隱含碳系數 (t) 反映了一國為生產一單位出口產品所產生的碳排放, t值越高, 說明出口隱含碳密集度越高。如表5所示, 幾乎在所有行業, 中國單位出口中的碳含量都高于日本。在密集使用能源的制造業中, 如造紙印刷、化學工業、金屬制品、鋼鐵和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物制品等行業, 這一差距更加明顯。日本上述行業的出口隱含碳密集系數約在0.3至0.7之間, 而中國則約在1.3至2.3之間。其中, 在造紙印刷、化學工業、鋼鐵和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物制品等行業, 中國單位出口中的碳含量是日本的3倍以上, 而在金屬制品行業則達到了4倍以上。這說明越是密集使用能源的行業, 中日的差距越大。整體來看, 中國出口隱含碳密集度是日本的3倍以上, 這意味著在生產同等規模產品并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的條件下, 中國國內產生的碳排放大約是日本國內產生碳排放的3倍。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隱含碳相對系數 (r) 反映了在同一行業出口國生產單位產品所產生的碳排放與其進口來源國生產單位產品所產生的碳排放之比。如果r高于1, 說明出口國的隱含碳密集度高于其進口來源國的隱含碳密集度;與之相反, 如果r低于1, 說明出口國的隱含碳密集度低于其進口來源國的隱含碳密集度。如表5所示, 除農林牧漁和交通運輸業之外, 中國在其他行業的貿易隱含碳相對系數均高于1, 說明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隱含碳密集度高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的出口隱含碳密集度。在制造業各行業中, 運輸設備制造業的相對系數最高 (接近2.3) , 此外, 化學工業、機械設備、金屬制品、煤炭和石油制品等行業的相對系數也在1.6至2.2之間。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表5 出口隱含碳系數與隱含碳相對系數 (千克/美元)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與此相反, 日本全部行業的貿易隱含碳相對系數均低于1, 說明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隱含碳密集度低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日本的出口隱含碳密集度。在制造業各行業中, 紡織服裝、機械設備、煤炭和石油制品、化學工業等行業相對系數較高, 但也未超過0.7。整體來看,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單位出口中碳含量是單位進口中碳含量的1.83倍, 意味著在出口和進口同等規模的條件下, 中國國內碳排放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碳排放的1.83倍。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隱含碳相對系數為0.81, 意味著在出口和進口同等規模的條件下, 日本國內碳排放僅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碳排放的81%。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三) 貿易結構

      除了貿易規模和隱含碳密集度以外, 貿易結構也是影響隱含碳平衡的重要因素。這是由于, 即使貿易總額和行業的碳排放密集度相同, 各行業在進出口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不同, 也可能導致貿易隱含碳出現不同的狀態。表6列示了中國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和進口結構, 我們將據此進行分析。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表6 中國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結構 (億美元, %)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如表6所示, 農林牧漁、能源和其他資源在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總額中占比并不高, 在日本出口總額中更是占比極低。服務業在日本總出口中的比重超過中國。但總體來說, 兩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仍然主要集中在制造業。能源在兩國進口中均占據較高比重, 并且與中國相比, 日本更依賴于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能源和能源制品, 這兩項超過日本進口總額的55%。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在制造業各行業中, 中日兩國的進出口結構存在一定差異。中國的出口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化學工業和機械設備等行業。相比之下, 日本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出口份額低于中國, 資本密集型制造業出口份額高于中國。具體來說, 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在日本出口中占比非常低, 日本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化學工業、鋼鐵和有色金屬、機械設備、運輸設備等資本密集型制造業。其中, 機械設備制造業是中國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最主要的出口行業, 在兩國出口總額中占比均接近40%, 同時在進口總額中也占據較高比重??梢钥闯?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機械設備制造業的進口份額超過了日本, 這說明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聯系更加緊密, 參與跨國生產網絡的程度在加深;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在整個生產網絡中, 日本占據著增加值更高的生產環節。此外, 運輸設備制造業是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的主要行業之一, 但在中國出口總額中占比并不高。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四) 貿易隱含碳的因素分解

      根據以上的分析, 貿易規模、結構和隱含碳密集度是影響貿易隱含碳的重要因素。那么, 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國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隱含碳的差異, 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 我們將進行定量研究。對此, 我們采取對數平均迪氏指數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 分析方法[16-17]。LMDI分析法常用于能源和環境等相關問題的動因分解, 本文將其應用在貿易隱含碳的因素分析中。由于出口隱含碳表示一國為生產出口產品所產生的碳排放, 反映了在對外貿易中由出口國國內承擔的隱含碳, 因此在這一部分中, 我們重點關注中日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差異。 夲呅內傛萊源?。骇鎲┨?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以i表示行業, C表示中國, J表示日本,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i行業的出口隱含碳表示為ci, 日本在i行業的出口隱含碳表示為ci, 中國和日本i行業出口隱含碳的差異表示為Δci, Δci=ci-ci夲呅內傛萊源?。骇鎲┨?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以vi和vi分別表示中國和日本i行業的出口額, V和V分別表示中國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總額, V=i∑vi, V=i∑vi。以si和si分別表示中國和日本i行業出口額占其出口總額的比重, si=vi/V, si=vi/V。以ti和ti分別表示中國和日本i行業的出口隱含碳密集度, 即單位出口中的碳含量, ti=ci/vi, ti=ci/vi。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在此基礎上, 將中國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各行業出口隱含碳的差異, 分解為貿易規模的影響、隱含碳密集度的影響和貿易結構的影響, 即: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其中,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n g.com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夲呅內傛萊源?。骇鎲┨?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上述各式將中國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行業i的出口隱含碳差異Δci, 分解為貿易規模因素Δci V, 隱含碳密集度因素Δcit和貿易結構因素Δcis, 分解結果列示在表7中[18]。如果Δci為正, 說明中國出口隱含碳高于日本, 反之則意味著中日出口隱含碳差距為負。相應的, 如果Δci V、Δcit和Δcis大于零, 說明這些因素對中日出口隱含碳的差距起到正向擴大作用, 反之則意味著這些因素為負向影響。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表7 中國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隱含碳差異的因素分解 (MT)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如表7所示, 在全行業范圍內,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商品中的隱含碳排放大大超過了日本, 表現為一個正向的差額 (526.27 MT) , 并且, 貿易規模、隱含碳密集度和貿易結構的影響均為正。這說明, 由于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規模大于日本, 單位出口中的碳含量高于日本, 出口結構異于日本, 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 中國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超過了日本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其中, 隱含碳密集度是造成中國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隱含碳差異的首要因素, 占比約60%, 其次是出口規模, 出口結構起到作用相對較小。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在各行業中, 紡織服裝、化學工業、鋼鐵和有色金屬、機械設備等行業出口隱含碳的差異最為明顯。中國紡織服裝業出口隱含碳超過日本的主要原因在于貿易結構, 這是因為這一行業在中國出口總額中占比較高, 而在日本出口總額中占比并不顯著?;瘜W工業、鋼鐵和有色金屬在日本出口總額中的比重高于中國, 因此對中日出口隱含碳的差距起到縮小作用, 但是由于中國在這些行業單位出口中的碳含量較高, 加之貿易額較大, 最終導致出口隱含碳大幅高于日本。機械設備制造業在中國和日本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大致相當, 但是這一行業仍然成為兩國出口隱含碳差距最大的行業, 主要歸因于中國機械設備出口的隱含碳密集度過高。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五、結論與啟示

      國際貿易將跨國生產和消費連接起來, 商品消費國可以通過調整生產環節的地理分布, 將與生產相關的碳排放與實際消費相分離, 從而緩解本國的環境壓力, 這就產生了國際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問題。本文基于GTAP 9數據庫, 構建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 測算了中國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商品和服務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 并對兩國貿易隱含碳的區域和行業流向進行分析。

      夲呅內傛萊源?。骇鎲┨?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結果表明,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均遠高于日本??傮w來看,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出口隱含碳超過進口隱含碳, 屬于碳排放的“國內承擔、國外消費”模式;相反, 日本的進口隱含碳高于出口隱含碳, 屬于碳排放的“國內消費、國外承擔”模式。從區域構成來看, 中國在東南亞、南亞、東北亞、東歐中亞和西亞北非五大區域均表現為隱含碳凈出口, 而日本在上述區域則均表現為隱含碳凈進口。其中大多數國家, 特別是中國和日本在沿線地區主要的貿易對象, 均為中國國內碳排放的實際消費國和日本國內消費的碳排放實際承擔國。從行業流向來看, 中國在全部制造業和大部分服務業為隱含碳凈出口國, 而日本在大部分制造業和全部服務業為隱含碳凈進口國。貿易體量、隱含碳密集度和貿易結構是造成中國和日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隱含碳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在出口隱含碳差異的動因分解中, 隱含碳密集度因素的影響占比約為60%。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基于地緣政治與經濟聯系, “一帶一路”沿線一直是日本戰略布局的重點地區。特別是近年來, 出于競爭性戰略心理, 日本以安全合作、貿易投資、開發援助等多種方式, 在政治、安保、經濟和文化軟實力等方面加大戰略投入, 與中國形成競爭態勢[19]。日本在國際社會上一直以“先進國家”和“環???rdquo;等形象自居, 環保理念和減排技術也成為日本拉攏“一帶一路”國家時重點強調的內容之一。依靠技術和資金的優勢, 利用環境援助和文化輸出等手段, 日本積極強化與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聯系, 培養沿線國家的好感, 滲透地區影響力。同時, 將貿易、投資和政府開發援助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不斷拓展日本在東南亞和南亞等沿線地區的裝配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 控制增加值高、碳排放低的核心環節, 將高碳生產環節移到其他國家, 或以進口的形式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在沿線地區, 特別是東盟各國、印度、俄羅斯等主要貿易對象, 都是日本凈進口隱含碳的來源地?;诖? 日本一方面宣揚了低碳環保的國家形象, 另一方面減輕了本國的環境壓力。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由前文分析可見, 中國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貿易時, 國內生產碳排放大于消費碳排放, 意味著中國承擔了一部分由沿線國家實際消費的碳排放, 是貿易隱含碳的承擔者, 而日本則與此相反, 國內消費碳排放大于生產碳排放, 是貿易隱含碳的受益者。中國作為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大國, 有相當一部分碳排放源自生產出口商品, 這使得中國不僅要承擔國內環境污染加劇的后果, 還在國際環境保護問題上備受壓力, 顯然有失公平。近年來, 中國在推進全球氣候治理中積極發揮作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特別是促進《巴黎協定》的達成和作出相應的減排承諾, 展現出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應有姿態。因此, 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 我們也應注意與沿線國家積極溝通, 搭建官方與民間多種交流平臺, 主動回應沿線國家的疑慮, 加強在生態環保方面的合作, 從而消除誤解, 增進互相信任。同時, 也應注意到, 日本在推進環保減排技術方面的確作出了長期努力并且具有很大優勢。中國對沿線國家出口商品中的隱含碳排放大大超過日本, 單位出口中的隱含碳高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其影響程度甚至超過了貿易規模因素。在幾乎全部行業中, 中國隱含碳密集度都高于日本, 越是密集使用能源的行業, 差距就越大。從這一角度來說, 應借鑒日本低碳產業發展方面的經驗, 積極探索節能減排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這不僅有利于緩解我國國內環境壓力, 還可以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同時, 使周邊地區受益, 實現共贏效果。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com

      參考文獻

      [1]UNFCCC.Report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on Its Twenty-first Session, Held in Paris from 30 November to13 December 2015[R/OL]. (2016-01-29) [2016-12-28].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5/cop21/eng/10 a03.pdf.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2]WYCKOFF A, ROOP J.The Embodiment of Carbon in Imports of Manufactured Products: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Energy Policy, 1994, 22 (3) :187-194.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3]AHMAD N, WYCKOFF A.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oods[R/OL]. (2003-11-03) [2016-08-12].http://www.oecd-ilibrary.org/science-and-technology/carbon-dioxide-emissions-embodied-in-international-trade-of-goods_4 2 1 4 8 2 4 3 6 8 1 5.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4]LENZEN M, PADE L, MUNKSGAARD J.CO2Multipliers in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s[J].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04, 16 (4) :391-412.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5]SHUI B, HARRISS R.The Role of CO2Embodiment in US-China Trade[J].Energy Policy, 2006, 34 (18) :4063-4068.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6]PAN J, PHILLIPS J, CHEN Y.China's Balance of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Approaches to Measurement and Allocating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8, 24 (2) :354-376.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7]LI H, QI Y.Carbon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 and Its Emission Responsibility[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8 (2) :24-31.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8]LIN B, SUN C.Evaluat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J].Energy Policy, 2010, 3 8 (1) :613-621.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9]LIU L, MA X.CO2Embodied in China's Foreign Trade 2007 with Discussion for Global Climate Policy[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1 (5) :105-113.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10]DUAN Y, YANG C, ZHU K.Impact of Sino-Japan Trade on Energy Use and CO2Emission—Application of Sino-Japan International Input-Output Table[R/OL]. (2012-06-24) [2016-08-12].http://iioa.org/conferences/20 th/papers/files/916_20120427051_Embodied Energyand CO2 Emissionin China-Japan Trade-425.pdf.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11]彭水軍, 張文城, 孫傳旺.中國生產側和消費側碳排放量測算及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研究, 2015 (1) :168-182.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com

      [12]PETERS G, HERTWICH E.CO2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limate Policy[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 2008, 42 (5) :1401-1407.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n g.com

      [13]DAVIS S, CALDEIRA K.Consumption-Based Accounting of CO2Emission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 10 7 (12) :5687-5692.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n g.com

      [14]RUTHERFORD T.Climate-Linked Tariffs:Practical Issues[R/OL]. (2010-06-11) [2016-08-12].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reser_e/climate_jun1 0_e/background_paper4_e.pdf.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15]BHRINGER C, CARBONE J, RUTHERFORD T.Embodied Carbon Tariffs[R/OL]. (2013-08-01) [2016-08-12].http://econ.ucalgary.ca/sites/econ.ucalgary.ca.manageprofile/files/unitis/publications/1-4 6 6 1 1 5 7/Carbone BohringerRutherford Aug1 3.pdf.
       
      [16]ANG B W, LIU F L, CHEW E P.Perfect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nalysis[J].Energy Policy, 2003, 31 (14) :1561-1566.
       
      [17]ANG B W.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Policymaking in Energy:Which is the Preferred Method?[J].Energy Policy, 2004, 32 (9) :1131-1139.
       
      [18]ANG B W, LIU N.Handling Zero Values in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Decomposition Approach[J].Energy Policy, 2007, 35 (1) :238-246.
       
      [19]楊伯江, 劉瑞, 等.“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的日本因素[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6:2.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凇?/span>【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7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