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碳排放權交易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工具,在推動企業降碳、促進
綠色技術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簡稱:全國
碳市場)于2021年7月正式啟動交易,截至2024年,累計配額成交量達6.3億噸、成交額超430億元。目前,以
碳交易為核心的碳定價機制逐步形成,全國
碳市場已成為我國落實“雙碳”戰略目標的主要政策工具。本版文章轉載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系列研究報告之《全球和中國碳市場回顧與展望(2025)》,回顧了我國碳市場的運
行情況與發展進程,分析了
碳交易體系的直接減排效果和協同減排效益,并對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和完善提出了建議。本版文字由
北京理工大學 王 科 呂 晨 提供
我國碳市場發展概況
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交易,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累計配額成交量6.3億噸、成交額430.33億元,平均交易
價格68.3元/噸。已完成第一個
履約周期(覆蓋2019和2020年排放量)、第二個
履約周期(覆蓋2021和2022年排放量)及2023年度的配額清繳。
碳價持續上漲,預期漸穩與配額收緊是主要原因。2024年CEA(全國碳市場配額)平均價格為91.8元/噸,大約是全國碳市場啟動時開盤價的兩倍,較2023年(64元/噸)上漲43.4%,較2022年(58.1元/噸)上漲58%,較2021年(46.6元/噸)上漲97%。2024年CEA價格持續上漲,前4個月日均漲幅0.4%,并于4月24日首次突破100元/噸。此后盡管碳價有所回落,但始終維持在85~100元/噸。
2024年12月31日收盤價為97.5元/噸,較第二個履約周期最后一個交易日收盤價上漲22.8%。在全球碳價普遍下跌的背景下,全國碳市場碳價持續攀升,原因有兩點:市場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為市場參與者提供了穩定的政策預期;市場釋放了配額收緊和罰則加強的信號,配額稀缺性逐步提高、違規處罰逐漸嚴格成為市場共識。
交易潮汐現象仍然存在,滿足履約要求是主要目標。2024年全國碳市場CEA累計成交1.89億噸,比2023年下降14.1%,其中,大宗交易仍是交易的主要方式。4個季度成交量占比分別為5%、7%、9%和79%,反映出履約截止日臨近時,市場集中交易的現象仍然存在,而日常交易較低迷。最新配額方案將兩年度合并履約調整為分年度履約,旨在提高市場日常交易活躍度,減少“扎堆”交易的現象。同時,通過配額凈交易量限制最大可結轉量,以減少持有配額企業“惜售”現象。但從交易情況來看,配額交易的“潮汐現象”依然明顯,這表明在當前階段,企業的交易行為主要為了滿足強制履約要求,而主動進行配額
買賣的企業仍然較少。
•全國碳市場機制優化,為行業擴圍做好準備。
自開市以來,全國碳市場總體運行平穩,未出現碳價短期暴漲暴跌的現象。以碳交易為核心的碳定價機制逐步形成,全國碳市場已成為我國落實“雙碳”戰略目標的主要政策工具。2024年全國碳市場在法律依據、處罰機制、配額分配、配額結轉及
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交易規則等關鍵環節進一步完善,并為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4年1月,國務院頒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并自5月1日起正式施行?!稐l例》作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首部專門法規,首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了碳交易制度,為全國碳市場的建設運行提供了法律依據?!稐l例》加大了對企業數據造假、未按規定履約等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旨在更有效地約束違規行為,確保市場透明、公正運行。
間接排放不再管控,首次明確結轉政策。2023年10月1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2023、2024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發電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對碳市場管控的機組類型、配額核定方法和清繳要求進行了明確,并做出3項調整:一是配額核定方法由基于“供電量”改為基于“發電量”,取消冷卻方式和供熱量修正系數;二是取消間接排放管控,企業應清繳配額量僅等于化石燃料燃燒排放量;三是配額基準線收緊,表明碳市場配額稀缺性將提升。此外,方案首次明確企業盈余配額可跨周期結轉,旨在增強市場流動性。
CCER市場重啟,支持領域逐步明確。2023年10月,生態環境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及配套文件,構建CCER基礎制度框架。2024年1月,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即自愿碳市場啟動,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強制碳市場)形成完整碳市場體系。
新納入行業初步確定,技術指南陸續發布。全國碳市場目前僅覆蓋發電行業,參與主體同質化,減排措施相似,碳價發現作用受限。為推進減排,《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擴大行業覆蓋。鑒于75%以上二氧化碳排放來自高能耗、高排放行業,盡早納入這些行業非常重要。2024年9月,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計劃2024~2026年啟動實施,2027年后深化完善,2025年底前完成三行業首次履約。屆時,管控氣體將擴至二氧化碳、全氟化合物,全國碳市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占全國總排放量的60%以上,參與企業數量將超過3700家。
•試點碳市場碳價穩定,交易量呈下降趨勢。
2024年,8個試點碳市場平均碳價44.1元/噸,比上年下降11.6%,較全國碳市場低54%。各試點碳市場碳價差異較大,多數呈下跌趨勢。2024年試點碳市場配額交易量4050萬噸,比上年下降25.2%。
預計隨著全國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逐步擴大,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將逐步納入全國碳市場統一管理,試點碳市場覆蓋排放量將逐步縮減,交易量將逐步下降。未來試點碳市場將管控未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排放主體,并繼續發揮“政策試驗田”的作用,對于創新機制先行先試。
•試點碳市場創新機制,關鍵措施先行先試。
2024年,8個試點碳市場在“碳-電”市場銜接、配額有償發放與回購、碳普惠與碳交易銜接等方面積極創新,為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和完善提供了寶貴經驗。
湖北省建立首個省級“電-碳-金融”聯動市場。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電力交易市場與金融市場運行相對獨立,三個市場高效銜接與協同發展面臨挑戰。2022年3月,國家電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與湖北宏泰集團簽署《電-碳市場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電力行業和碳交易機構的融合發展邁出了關鍵一步。2024年5月,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與湖北電力交易中心、相關金融機構及市場主體簽署了“電-碳-金融”三市場協同協議,推動了綠色電力的發展,并通過金融工具激活碳市場,降低企業的履約成本。未來,這一聯動機制有望在湖北省常態化運行。
北京市細化配額回購原則,及時調控市場供需。近年來,北京市不斷創新機制,及時更新各行業先進值,組織配額有償競價發放,建立綠電消納補償機制,并推動低碳出行等碳普惠行動,為全國碳市場配額供需管理積累了優良經驗。
2022年,北京試行配額有償競價。2024年3月,出臺《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允許通過有償競價、回購等手段調節市場。8月,發布《北京市碳排放配額有償發放和回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細化有償發放條件,完善回購細則,并增設市場活躍度低等情況下的有償競價條件?;刭徲|發條件調整為價格連續10日低于上年均價40%,并增加靈活回購機制。通過這些調整,碳市場管理部門能夠利用配額回購機制及時調整市場配額供需,增加市場流動性,從而避免碳價出現過大波動,有效保障市場穩定運行。
重慶市實現“碳市場-碳抵消-碳普惠”聯動機制。碳普惠是一種基于生活消費場景的機制,通過為公眾、社區和中小微企業的綠色減碳行為提供多元化激勵,推動生活消費端的減碳。作為實現
碳中和的重要途徑,碳普惠能夠有效調動公眾參與
碳減排的積極性。但當前碳普惠機制與碳市場、碳抵消機制仍缺乏有效聯動。
2024年8月,《重慶市“碳惠通”溫室氣體自愿減排管理辦法(試行)》印發,推動建立了重慶市“碳惠通”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體系,搭建了集碳履約、碳中和、碳普惠功能于一體的“碳惠通”溫室氣體自愿減排
平臺,成為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平臺。2024年3月,“城市公共交通汽車出行溫室氣體減排”項目成功完成首筆“碳惠通”項目自愿減排量交易,交易減排量約16.7萬噸,交易額超600余萬元,實現了自愿減排量在碳市場中的變現。重慶公交集團將全部收益轉換為公交券,市民可以使用碳積分兌換公交券。
我國碳市場建設展望與建議
經過3年的建設,我國碳市場取得了積極進展,各項制度體系已逐步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初步形成,減排效果開始顯現。然而,市場在覆蓋行業類型、交易活躍度、政策延續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明確發展路徑,增強政策預期。全國碳市場仍處于初期建設階段,各履約周期的配額分配方法、核算核查規則及交易履約要求變化調整頻繁。同時,碳市場建設缺乏中長期的規劃設計、缺少分階段的減排目標,這給市場參與者實施長效的
碳資產管理與長期減排投入帶來挑戰,降低了市場交易活躍度、削弱了減排效果。因此,建議主管部門研究制定全國碳市場建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全國碳市場在碳達峰前后不同階段的發展思路與減排目標,并對基準線收緊幅度、配額跨周期使用方式、交易履約要求、行業擴圍路線等進行長期設計。
第二,完善配額機制,強化減排約束。根據國內外碳市場的建設經驗,完善配額分配制度,增強配額分配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并逐步收緊配額總量,是提升碳市場有效性的關鍵。建議從3個方面完善配額分配機制:加快引入配額有償分配制度,建立配額交易一級市場;逐步實施配額絕對總量控制;建立配額調節機制,避免碳價在短期內劇烈波動,增強市場穩定性。
第三,加強國際交流,促進技術創新。一是積極開展對外合作與交流,特別是主動與歐盟就CBAM(碳邊境調節機制)等關鍵技術性問題開展交流,加強在工業脫碳及氣候政策領域的雙邊對話,增進歐盟對我國氣候政策的了解,提高其對我國減排政策的認可度。持續完善以碳市場為核心的碳定價機制,以碳市場為平臺加強與相關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合作,推動我國碳市場的國際化進程。二是大力推動減排技術創新,聚焦碳中和關鍵領域和重大需求,統籌規劃科研與技術開發的方向,依托在光伏、鋰電池、
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技術優勢,提前布局碳移除等領域的核心技術和裝備攻關。
碳市場減排效果評估
碳交易作為一種低成本減排的政策工具,能否有效降低實施區域內各行業和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通過何種機制實現排放量的削減,以及實施過程中是否會產生其他間接影響,一直是學者和政策制定者關注的重點問題。根據配額管理模式的不同,碳市場通常分為總量控制交易體系和強度控制體系。前者通過設定嚴格的溫室氣體排放上限,并逐漸降低排放上限,從而推動減排目標實現;后者則著力控制單位產出的排放量,促使企業在減少排放的同時,提升能源效率,降低排放強度。已實現碳達峰的發達國家普遍建立總量控制交易體系以削減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并實現中長期減排目標。以我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則更多采用強度控制體系,在不限制產量、不約束企業發展的同時,通過降低排放強度實現減排目標,發揮激勵先進、約束落后的作用。
•直接減排效果廣泛證實
官方監測數據揭示了碳市場減排效果。我國全國碳市場采用強度管理的模式,通過下調配額分配基準值以達到降低排放強度的目的。2024年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碳市場發展報告(2024)》顯示,2023年我國火電碳排放強度較2018年下降2.38%、電力碳排放強度較2018年下降8.78%,碳交易的實施累計削減了電力行業2.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碳交易促進了我國火電結構轉型,600兆瓦等級及以上大型常規燃煤機組發電量占比從2020年的48%上升至2023年的52.9%;200兆瓦等級及以下小型常規燃煤機組發電量占比則從2020年的6.4%降至2023年的3.2%。
實證研究評估減排因果效應。近年來,大量研究采用雙重差分模型、傾向得分匹配結合雙重差分模型、廣義合成控制法等方法,結合動態面板數據評估碳交易對于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這些研究旨在剝離其他政策干擾,聚焦碳交易對減排的因果效應。
大量評估我國試點碳市場減排效果的研究證實了試點碳市場減排的有效性。行業級數據揭示不同行業間的減排效果存在差異,化工、鋼鐵等行業減排效果更加明顯。由于市場要素和機制設計的差異,不同地區的減排效果也有所不同,北京的減排效果最強,上海和深圳次之,廣東和湖北相對較弱。
當前有更多的研究采用更精細的企業級、設施級數據,細化了對于減排效果的評估。相關研究顯示,基于總量的配額分配方法、較高的碳價和較高的交易活躍度能夠增強試點碳市場的減排效果;試點碳市場顯著降低了發電企業的碳排放量,這主要是通過降低發電量實現的,對發電碳排放強度的影響較小,由于發電企業碳鎖定效應,短期內未發現碳泄漏現象。
研究普遍表明,盡管我國試點碳市場存在配額供應過剩、企業碳資產管理能力不足等問題,但碳交易的實施仍然在降低企業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強度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協同減排效益初步顯現
盡管碳交易政策的核心目標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并不直接管控包括二氧化硫、顆粒物、氮氧化物在內的大氣污染物。但由于二氧化碳與大氣污染物排放均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燃燒,二者同根同源,因此碳市場在管控發電、工業設施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同時,往往能夠產生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協同效應,并進一步帶來可觀的健康效益。相關研究顯示,EUETS(歐洲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實施顯著降低了二氧化硫、顆粒物、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時帶來了超過1000億歐元貨幣化效益的健康收益。若僅從二氧化碳的減排效果評估碳交易的影響,則可能低估碳交易機制帶來的協同減排效益和社會效益潛力。
我國試點碳市場使覆蓋地區PM2.5平均濃度降低了4.8%,且更為成熟的碳交易體系帶來的協同減排效益更加明顯;覆蓋企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降低了52.19%和48.62%。一些研究指出,碳交易的實施可能引發碳密集型企業的產業轉移和產能遷移等相關碳泄漏問題,由市場驅動的配額分配與交易可能在改變區域產業結構的同時,引發能耗和排放的地理遷移。因此碳交易帶來的環境影響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建議碳市場機制設計考慮環境公平性問題,例如向超低排放設施提供一定的配額優惠等。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