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9月14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鋁冶煉行業》,其中規定,鋁電解工序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范圍包括能源作為原材料用途的排放以及陽極效應排放,剔除了《工作方案》中鋁電解工序交流電耗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
金曉表示,能源作為原材料用途的排放是指鋁電解工序陽極(碳素材料)作為原材料消耗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該過程的排放量通過實際陽極消耗量計算,陽極效應產生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排放利用缺省值計算,不需要進行實測。這意味著不同電解鋁企業之間的碳排放強度差異僅取決于陽極消耗強度。
據國泰君安期貨高級分析師唐惠珽測算,電解鋁行業整體增加顯性碳成本6500萬元,分攤到單位電解鋁約為1.56元/噸。單個企業噸鋁顯性碳成本取決于陽極消耗量和
碳價,行業中噸鋁陽極消耗量偏高的企業(落后者)2025年年底顯性碳成本約為11元/噸。為了降低顯性碳成本,相關企業可能通過降低陽極消耗量以及加快轉向惰性陽極等方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由于不對電力消耗產生的間接排放進行管控,電力結構將不再是相關鋁企業應對碳市場需要考慮的問題,這一變化一方面確保了對排放源的單一管理,另一方面也是與國際接軌。對企業來說,僅管控直接排放顯著減輕了履約壓力,但
綠色電力的購買需求也會減少,企業還是需要調整減排策略。”金曉說。
他認為,基于目前的配額分配和管理方案,電解鋁企業降低碳排放強度的唯一方式就是降低陽極消耗強度,這可以通過優化電解工藝、提高陽極質量、使用惰性陽極等方式實現。“使用惰性陽極是減排效果最明顯的方式,但使用惰性陽極時,電解過程中的直接溫室氣體排放幾乎被消除,企業也會因此不再屬于碳市場管控范圍。因此,如果電解鋁企業試圖通過碳市場獲得減排收益或者減少排放成本,那么就需要通過各類技術手段降低碳陽極消耗量,這是決定電解鋁企業碳成本的關鍵因素。”
孫匡文表示,在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后,電解鋁企業面臨一定挑戰,但同時迎來機遇。為降低生產中的碳排放量,企業需要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提升生產效率、降低能耗和減少排放,這無疑將增加企業運營成本。無法降低碳排放量的企業需要承擔高昂的
碳稅成本,其競爭力隨之下降。而對技術創新力強、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的企業而言,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個機遇,可以通過出售多余的碳排放權獲得經濟收益,將企業競爭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他表示,電解鋁企業可以通過降低單噸電解鋁溫室氣體排放量來實現降碳,也可以通過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來實現降碳?!豆ぷ鞣桨浮芬詼厥覛怏w直接排放作為核算依據,外購的電力、熱及蒸汽所帶來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暫不在核算范圍,控制單噸溫室氣體排放是《工作方案》的主要方向,這與電解鋁行業階梯電價政策相呼應,共同促進電解鋁行業減碳。
已有企業作出表率
10月21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做好2023、2024年度發電行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分配及清繳相關工作的通知,對2023、2024年度發電行業碳排放配額預分配、調整、核定、清繳等各項工作進行部署。這標志著全國碳市場第三個履約期相關工作的全面啟動,同時提前明確第四個履約期配額分配和清繳安排。
通知提到,根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生態環境部編制了《2023、2024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發電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2024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發電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既確保了制度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又精準突出鼓勵導向,做出了將基于“供電量”核定配額調整為基于“發電量”、進一步簡化和優化各類修正系數、引入配額結轉政策、優化履約時間安排等優化調整。
據悉,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000多家。目前已完成兩個履約期的配額交易與清繳工作,市場總體運行平穩,激勵約束機制初步形成,通過配額管理,助力發電行業高質量發展。
記者在中鋁集團官方
平臺了解到,作為有色金屬行業龍頭企業,中鋁集團高度重視所屬重點排放企業的碳排放配額清繳履約工作,全力支持全國碳市場運行,積極參與行業碳排放政策及綠電鋁等產品評價標準的制定。
自全國碳市場第二履約期啟動以來,中鋁集團提前謀劃、精心組織,根據企業不同情況制定了具體工作方案,分類施策,建立“周跟蹤”機制,督促具備履約條件的企業快速履約,幫助履約困難的企業協調解決問題。所屬各相關企業積極落實履約主體責任,著力提升
碳資產管理能力、夯實數據基礎,最終所有重點排放企業全部提前實現100%履約目標。
作為中鋁集團在云南省綠色鋁企業的代表,云鋁股份是國內首家通過“鋁土礦、氧化鋁、電解鋁、鋁加工”全產業鏈ASI認證的企業,是國內首批獲得產品
碳足跡認證的電解鋁企業,所有產品均獲得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頒發的
碳足跡證書,綠色認證領跑行業。云鋁股份積極構建碳資產管理體系,以綠色供應鏈管理為抓手,借助中國有色金屬行業EPD平臺,踐行“綠色鋁”碳履約社會責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