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生態環境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表示,截至10月25日,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3.65億噸,累計成交額194.37億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總體運行平穩,
價格發現作用初步顯現,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預期建設目標。
自2021年7月16日,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年覆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45億噸,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
碳市場。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展平穩,已成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
對于行業普遍關注的全國碳市場擴容問題,夏應顯透露,將堅持穩中求進,優先納入對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貢獻大、產能過剩嚴重、減污降碳協同潛力大、數據質量基礎好的行業,成熟一個、納入一個。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亟待將更多符合條件的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夏應顯進一步表示,為加快擴圍,生態環境部主要做了兩方面準備工作:
一方面,夯實數據基礎。每年在全國范圍對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民航等行業組織開展年度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工作,收集了6000余家企業的數據,上述7個行業和發電行業的直接排放總量加總,占全國的比例超過70%。另一方面,開展專項研究。組織對上述7個行業的配額分配方法、核算報告方法、核查要點、擴圍實施路徑等開展專題研究。
經過兩年多的建設運行,全國碳市場總體運行平穩,價格發現機制作用初步顯現,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發揮了積極作用,達到了預期建設目標。
具體來看,一是初步構建了制度框架體系。推動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規則,打通了報告核查、配額分配、市場交易、清繳
履約等關鍵環節的堵點、難點,并通過全國碳市場管理
平臺實現全業務智能化,運行框架基本建立。
二是順利開展配額清繳履約。第二個履約周期(2021、2022年)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50億噸。2021、2022年度配額已于今年8月完成發放,目前正在有序展開清繳履約,履約完成率已超過60%。
三是形成了合理的全國
碳價信號。市場啟動后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截至2023年10月25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3.65億噸,累計成交額194.37億元,
碳價格維持在50-80元/噸左右,形成了符合中國當前實際的碳價。
對當前碳市場交易不活躍及碳價的問題,夏應顯表示,碳價波動主要受市場供求關系影響。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以來,配額價格總體保持穩中有升。近期配額價格整體呈上揚態勢,維持在80元/噸左右,碳價適度上漲體現了碳價的市場屬性。目前,全國
碳配額價格水平基本反映了我國的減排成本,符合中國當前實際。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研究建立市場調節機制,并采取履約風險預警等措施,調節市場供求關系,提升市場活力,保障市場健康平穩有序運行。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