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整體運行平穩 履約驅動現象仍然明顯
回顧一年多全國碳市場的表現,商道融綠董事長郭沛源認為關鍵詞就是平穩。“全國碳市場運行至今,交易和價格都比較平穩。”他表示。
總體來看,的確如此。在履約方面,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完成。首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履約完成率達99.5%。在市場交易方面,全國碳市場初期平穩有序開展交易,初步發揮了碳定價的作用。在制度層面,全國碳市場運行框架基本建立,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基本實現了預期建設目標。
不過,這種平穩下也有頗多值得關注的地方。中科院天空地一體化雙碳監測與模擬實驗室副主任、中科院國家遙感中心碳中和評價體系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碳中和分會常務副秘書長史寅虎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全國
碳交易比較平穩,價格相對穩定,但與預期相比,鋼鐵行業延期入市交易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審批制度的暫未恢復,以及當前缺乏統一的碳排放監測、計量、核算、核查等技術和標準的實際應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全國碳市場的建設步伐。
更多專家則提到了我國碳市場交易的“潮汐現象”。所謂“潮汐現象”,即全國碳市場臨近履約期市場活躍度相對較高,但其他時間活躍度較弱。而且,在整個交易周期中,市場流動性明顯不足。例如,觀察2023年1月數據可知,市場整體活躍度不高。1月CEA掛牌協議交易的日均成交量為1.61萬噸,較2022年12月的掛牌協議交易日均成交量5.01萬噸下降幅度較大。
對于這種現象,郭沛源認為主要是因為參與交易的企業都是有履約需求的企業,部分企業履約意識、交易意識不強,快到履約期的時候才尋求交易。
不過,業內專家都表示,隨著全國碳市場擴容,流動性不足、活躍度不高等問題有望得到較大改善。“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碳市場的定位也有關,即強調控排屬性,而不是金融屬性。未來隨著參與企業增加,特別是如果未來能有投資者參與,市場流動性將增強,潮汐現象會沒有那么明顯。”郭沛源表示。
史寅虎也預計,隨著鋼鐵、冶金、建材等行業的入市交易,對于碳排放配額以及CCER的需求將會大增。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