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給中國碳市場的主要啟示
中國碳交易市場至今運行了一年半的時間,目前碳價格相比首日開盤價上漲21%,成績無疑可圈可點。但相對于歐盟碳市場,中國碳市場畢竟還顯年輕,如果能夠吸收歐盟較為成熟的經驗,非常有可能打開碳價格的更廣闊上升空間。
歐盟千方百計地將碳價格推升上去,但碳價爬升顯然不可能一步到位,對此,政府一直在政策層面不停地慢火加溫。從國內碳市場看,碳價格上升趨勢還不穩定且波幅較大,有必要像歐盟那樣出臺靈敏性的碳價調控政策,包括在重污染行業開征碳稅,倒逼更多企業進入碳市場,按照碳配額完成情況動態管控新年度的碳配總額,制造出二級市場碳價上漲的政策預期,同時有必要在碳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
碳交易活躍度是帶動碳價的重要力量,而多元的投資參與主體以及多樣化的產品供給是歐盟碳市場活躍的核心因素,但目前國內碳交易還不旺盛,經常出現單日交易量幾萬噸甚至幾千噸的情況。另外,碳市場的交易主體僅限于控排企業,并且還是一對一的現貨交易,不僅可以匹配的流動性不足,而且交易效率較低。為此需要引入更豐富的市場參與群體,尤其是機構投資者。
與投資主體多元化對應的是碳市場可供投資者選擇的金融產品必須多樣化。具體來說,國內碳市場產品的構建與更新主要從三個層面展開。一是基金類產品,以目前的
新能源基金、綠色基金、ESG基金等為基礎,支持與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更多的專項
碳基金品種,并實現新老
碳基金產品標準的統一,同時融入更多的碳減排指標。二是債券類產品,包括在碳市場發行類似銀行間市場的
綠色債券、碳中和債券等產品,同時支持銀行將各種符合標準的碳質押與碳抵押等功能產品進行資產證券化。三是期貨類產品,它們對控排企業與市場參與者來說既能提供較為明確的碳價預期,也能通過對沖操作而獲利,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同時連續、公開、透明、高效、權威的遠期價格也能緩解市場參與者的信息不對稱,從而更好地進行交易風險管理。
(作者系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