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未來將如何發展?
總體來看,全國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短期市場表現符合一般交易市場規律。然而,在黃明看來,全國碳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應從以下幾方面著力推動:
當前全國碳市場相關政策、制度等有待進一步完善,全國碳市場和地方
試點市場各項制度并不統一,為更好地形成穩定的市場預期、提高市場交易活躍度,推動形成全國統一的碳市場,明確碳排放權的法律屬性,盡快出臺更高層級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碳市場配套制度,加強跨部門對二級市場交易、
碳金融服務以及
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聯合監管尤為重要。
例如,《國務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在擬制定、修訂的行政法規中提到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
準確可靠的數據是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效規范運行的生命線。數據造假、數據報告標準不統一等問題,不利于企業統籌自身的碳排放狀況,做出科學合理的減排降碳決策。應出臺相應規范,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監測和核查機制,制定操作指南,提高碳排放數據質量。
例如,在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中提到“建立健全碳達峰、
碳中和標準”,包括“加快完善地區、行業、企業、產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標準。制定重點行業和產品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完善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制度。”
在完善碳定價機制方面,在黃明看來,全國碳市場和各試點交易所基準價格定義各不相同,導致不同市場
碳價可比性低,不利于交易者形成穩定的價格預期和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建立。若按上文提到的,全國碳市場日均收盤價為60元/噸(約9美元/噸),這不僅低于全球主要碳市場的價格,也低于為實現《巴黎協定》中設定的2℃溫控目標的40—80美元/噸的區間;且全國碳市場的價格表現出明顯的“首日效應”和“履約效應”。因此應形成有效的碳定價機制,參考復旦
碳價指數,發揮碳市場價格發現功能,探索多種交易方式,如報價機制、競價撮合機制和做市商機制等,并逐步在配額分配方案中引入
拍賣機制,傳遞市場真實交易狀況,減緩價格異常波動。
在支持自愿減排市場與碳普惠市場發展,推動與強制減排市場的互聯互通,形成多層次復合型碳市場格局方面,碳金融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談到創新金融工具時,陸冰清表示,上海環交所依托上海試點碳市場推進了碳回購、碳質押、碳指數、碳信托和
碳基金等碳金融創新服務,也在探索和完善碳遠期等衍生品。
此外,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形成多元市場結構;加強市場主體培育,增強交易參與能力;加強和國際碳市場的鏈接,促進國際氣候融資和低碳投資的開展,探索多層次的氣候投融資渠道等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