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銀行發布《2022年碳定價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報告》稱,2021年全球碳定價收入約達840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了近60%。而對于在
碳市場發展上剛剛起步的中國將如何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對此,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中國中心(EPIC-China)研究主任何國俊表示,未來我國
碳市場可能會將高能耗的行業全部納入進來。
目前,國際上的碳定價機制主要是
碳稅、碳市場,在此基礎上,不同國家在具體政策細節設計上略有區別,形成了不同的碳定價機制。何國俊表示,二者的不同點在于,碳市場具有減排總量的確定性,而
碳稅具有
價格的確定性。對企業來說,如果用碳稅來定價,
價格確定的好處是有利于進行穩定的投資決策。但問題是經濟波動較大的時候,可能
碳排放總量與政策目標會有較大差別。也就是說,如果經濟比較差,企業可能就排放少,如果經濟比較好,可能就排放多,這樣不利于總量的控制。
而碳市場則有利于控制排放總量。但在經濟波動時,
碳價格則會有比較大的變化。比如歐洲碳定價經常因為外界的因素發生比較大的波動,與之相關的,就出臺了一些穩定市場的配套政策。
2021年,我國成立全國碳市場,目前只覆蓋了發電行業。在何國俊看來,未來可能會將高能耗的行業全部納入進來。
何國俊指出,如果按照市場所覆蓋的碳排放量來衡量,中國的碳市場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場。但如果按照
碳交易來衡量,中國的碳市場還遠遠小于歐洲碳市場。中國碳市場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它不是一個限額交易市場(Cap and Trade),而是可交易績效標準市場(Tradable Performance Standard),也就是說企業要達到一個能耗標準,而不是具體多少碳排放量,因此對于總碳排放量也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
中國這種碳市場設計,會讓碳市場不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成本有效性,并帶來相應的福利損失。但這種碳市場設計的優點在于,不會讓電價發生太大的增加,并有助于實現跨區域的再分配目標。與之相關的,還有關于碳泄露的討論。碳泄露是指企業從
碳減排要求高的地方轉移到要求低的地方。中國基于可交易績效標準的碳市場,會讓碳泄露的程度相對減輕。但是缺點就是達不到成本的有效性。
此外,何國俊還指出,碳市場的建立未來可能會顯著提高能源和電力價格,這可能會給不同區域帶來不一樣的影響,一些公平性問題(比如南北方因為天氣原因導致對能源需求有顯著區別)值得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