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擴容推遲
納入全國碳市場,意味著企業的碳排放量受到管控。企業每年會獲得一定量的免費碳排放配額,管控企業實際碳排放量若超出其獲得的配額量,就需在碳市場購入差額以完成
履約;實際碳排放量少于配額的部分則可出售,該企業完成
履約的同時獲得收益。
主管部門生態環境部對全國碳市場新增管控行業的宗旨是:“成熟一個、批準發布一個”。相關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報告的國家標準,以及配額分配方案成熟后,即可納入全國碳市場。
2021年,曾有多位權威人士表示,2022年納入全國碳市場管控的行業將增加2到3個。根據此前的準備工作來看,業內普遍預期建材、有色和鋼鐵三個行業有望在2022年納入全國碳市場。
不過,火電企業的碳排放數據質量問題在去年暴露之后,主管部門的調查整改工作仍在進行中。多個信源近日對《財經十一人》表示,全國碳市場新增其他行業的時間將推遲一到兩年,最快在2023年納入建材領域的水泥和有色領域的電解鋁。
火電企業在高耗能行業里碳排放數據核算最簡單,但數據質量仍然存在較多問題,其他高耗能行業的精準核算碳排放數據的挑戰更大。比如,同一個化工產品可能存在多種原材料和工藝流程,這意味著該產品就得有多種碳排放核算方法。
從主管部門的角度看,納入碳市場管控的企業不僅需要核算清楚實際碳排放數據,還需要計算其應獲得的碳排放配額。全國碳市場現階段為碳排放強度控制市場,并非總量控制市場,這意味著每家管控企業獲得的碳排放配額與其產品數量、生產方式密切相關,這就增大了精準計算配額發放量的難度。
金融數據科技公司路孚特首席中國電力與碳分析師藺苑對《財經十一人》表示,參考火電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進程,明年預計將納入第二批管控行業。今年把火電行業碳排放數據質量夯實的同時,還應該制定出兩到三個行業的溫室氣體核算方法,為全國碳市場擴容做準備。否則,全國碳市場的建設進度會滯后,這將削弱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藺苑說,按照全國碳市場目前的政策,2023年納入管控的行業,預計2025年才會在碳市場履約,相關企業屆時才會參與
碳交易。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